对卢德派的一些思考
" 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知识分子都是天生的卢德派(Ludditism) 。"——斯诺
昨天在完成自然辨证法的课程作业时,看到文献里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这句话出现在斯诺的《两种文化》中,关于科学与人文的两种文化割裂的探讨与警醒。
科学与人文之争早已见怪不怪。19世纪,赫胥黎与阿诺德之间关于科学和人文的辩论战似乎是一场持久战,只是当事人换了无数批而已。
19世纪捣毁机器的卢德派被20世纪的斯诺在《两种文化》中用作类比,“特别是文学知识分子是天生的卢德派”这句话,是建立在怎样的认知上,源于何种背景,意欲何为?后世其他的学者对其作出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解释分析,我不一一列举。这句话的出现,以及对科学与人文的争论战永远无法停歇。我在意的是,用卢德派来类比文学知识分子,这样的类比是不是引火自焚?即使文学知识分子是卢德派,那么自然科学家如何自证自己不是卢德派?卢德派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我暂且想到一点,卢德派背后的悲观主义,现在依旧存在,这种存在可能是不分科学与人文的。是什么驱使19世纪的卢德派捣毁机器?是因为他们惧怕机器技术带来的便利与高效会剥夺他们手工业者的生存空间吗?为什么他们会惧怕?是因为他们认可这种技术的优势?他们惧怕的不是自己认可这种优势,惧怕的是其他人认可技术的优势,机器的优势。卢德派生活在机器工业高速发展的过去,正如我们生活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如今。技术的发展只会前进,不会倒退。我们认可技术带来的优势,也时刻警惕甚至惧怕未知。乐观与悲观一直都是相伴的,只是现在的我们不会愚蠢到作出19世纪卢德派分子的行为,但可能换一种方式。人类的本性是什么?如果威胁到自己时,人类的非理性和自私性可能会占据大部分的思考,如果技术的发展到了威胁人类而不是造福人类的时候,你会做出什么反应?所以用卢德派来指称反对新技术的偏激分子,并将处于这种恐慌下的人归类,却不去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本就是不科学的说法。卢德派的行为带给我们的是反思和警惕,而不是讽刺!这种反思与警惕不区分科学与人文,这种天性,存在于所有人身上。
2020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