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丑,关于魔丸,关于这个世界上的异类
这不能算是《小丑》的影评,这电影给人的空间太大,我根本无法填补那些一瞬间自己脑袋里的空白,就像之前看过《魔童降世》一般,我知道,两者是不该放在一起思考的,因为前者该配着黑咖啡沉思,后者该举着冰激凌赞叹。 而我,之所以想要放在一起思考,不过就是洗澡前看了一篇故事,想到了“异类“这词
我硕士课题组是生态组,对于”生态学“中,我觉得最美的一个词,叫做“多样性”,评判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很重的指标就是多样性,我们研究各种因素对“多样性”的影响,最终的目的就是企图高多样性的物种组成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可是,我不懂为什么如此在乎多样性的世界,为什么会有“异类”这个词。
其实,亚瑟和哪吒很像。亚瑟因为笑声异于常人,哪吒因为力量异于常人。然后,他们都被身边的人异化,然后抛弃,并且被引导着去了解和承认自己的不一样。但是《小丑》很恐怖,因为“异类”终于忠于了内心,让这个疯狂的世界更加破碎,《魔童》却很温馨,因为“异类”放弃了自己,满足了这个世界的英雄主义。不觉得哪里不对么?
前几天同小胖半夜聊“成长”,这几年里,我们最大的成长就是对未知有了敬畏,二十岁的时候我们很自信很开心,我们可以痛快地随心地唾弃那些与我们认知不同的事和人,对于我们不了解的领域,我们也是用鄙视的态度去探索边缘。好在,我们没有停留于那个强迫别人认同我们的年纪。如今,面对一些未知和不认同的时候,我们知道敬畏然后学习最后求同存异。这不容易的,尤其是在这个所有都趋同的世界。
不知道从哪个节点开始,世界变得特别趋同,规定好了哪些好哪些坏、哪些美哪些丑,哪些高级哪些低级。甚至于,“追求个性”也是因为这个世界告诉我们独特是好的,平庸是不好的,在这个诡异的逻辑中,我们甚至不能忍受别人的平庸、安逸与放弃。我们用自己所谓的”上进心“去规范别人,带给别人反感的同时却觉得高人一等。
Is it just me, or is it getting crazier out there?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越来越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别人的方式,比如推送,比如转发。我们在不断的快餐式的接受这些主流讯息的时候,已经放弃了自主思索,甚至放弃了我们从小学品德课本上就学过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曾成为过“异类”,人生中总是有那么一两项我们并不是站在主流队伍的前端,在队伍的后面我们跟的很吃力,但是我们也不敢掉队,一旦称为了“队伍之外”我们可以想象会如何,因为我们都曾站在队伍中看外面。我们学很多的道理去面对、理解和处理“成为异类的瞬间”,可是,为什么我们不曾尝试放弃所谓异类的目光,包容一点,把队伍从一条线变成一个圆。
归于这所谓主流的一切,并不见得多么高级。甚至于那所谓的“高级”都来自于别人的定义时,你又能活成什么样子?每个人都是个矛盾体,学会包容,不光能让别人好过,也同样能让自己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