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毛姆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2至1897年在伦敦学医,并取得外科医师资格。
生平不做赘述,读了几部他的长篇小说之后,开始对他感兴趣,那时候就有冲动来写写他,因为懒惰拖延一直没有动笔,今天读完了他40岁左右写的随笔《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感觉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决定不再耽搁,记下对他及他作品的一点印象。
毛姆的性格与作品
毛姆真性情、不愿意掩盖自己的情绪与感知,一生当中都在寻求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年轻的时候,他似乎觉得要先找到人生的意义,再去想着那个意义去努力、去认真生活。作品《人性的枷锁》里面的主人公菲利普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生命的前半段混迹于社会,试图在艺术、文学的圈子里获得一席之地,然而一事无成转而学医。期间他浪荡、挥霍、关注感官刺激,同时又因自我的残疾极度自卑,在自我的满足与社会的接纳之间抗衡。一开始读这本书,会让你觉得故事像主人公一样无聊、压抑、没有生气,然而你却不想放弃,总想随着主人公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后来他终于发现,人生没有意义,你才恍然大悟,他要表达的就是这个,因此你随着主人公一起投入当下,享受眼前的生活。回过头来,你就发现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完美的,都是矛盾的,自我矛盾也与社会矛盾着,这才是真实的人呀。
毛姆随性,这是他发现了人生真谛之后的表现吧。他不断的尝试和体验各种生活,包括艺术、哲学、宗教,体验的方式主要来源于阅读和游行,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异国情调,这得益于他四处的游行。他的主人公有艺术的体验,比如菲利普,更深刻的是《月亮与六便士》里的银行家查尔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他深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这本书,深刻的描述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一边是浩瀚的星空与一望无际的大海,另一边是绞尽脑汁赚来的六便士。
他对宗教的体验,放在了《刀锋》拉里的身上,这个人在战争中因一次事故,改变了原来的性格,走上了探索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道路,最后在印度佛教中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从此皈依佛教。然而这个人并没有从此人间蒸发,而是在好友的圈子里从此变得玄幻、神秘而又富有难以抵挡的魅力。这是他在神秘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他选择了在现实中践行神秘主义。
然而毛姆终究是孤独的,他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也许这座避难所避得最多的就是孤独吧,然而他享受这份孤独。他对待爱情,既享受感官上美的刺激,又希望保有仁慈的社会规则,在《面纱》中,女主凯蒂因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凯蒂开始出轨,遭到丈夫的报复,当她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毛姆对人对事宽容大度,他作品中的人物真实袒露,即使不堪他也毫不避讳,也不批评,只是客观的描述。最喜欢他对《寻欢作乐》中对罗西的描写,罗西眼睛里单纯的快乐,轻柔的真诚是她最大的魅力,然而她放荡不羁、性情乖张,不被社会接纳。无论世人怎么骂她,她身边的人总是轻而易举的被她吸引。不真实的社交世界里,人们以成功与否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天使与魔鬼,天使不允许有瑕疵(像那个伟大的作家),魔鬼(像罗西)不允许翻身。摒弃社会观念、毛姆喜欢罗西,因为她眼睛里的单纯的快乐和轻柔的真诚。
毛姆的价值观
前面多少已经提到他的人生无意义论,他相信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生活不应受任何艺术、宗教、伦理哪怕是上帝的引导,唯一的真义是自我。
他说:“历来的智者们在各种价值观念中选出最为宝贵的三种代表,当人们单纯地追寻他们时,生命好像也因此有所意义。毋庸置疑,这三种价值有生物学上的用途,但从表面上看,它们是超然的化身,让人们觉得通过追求他们可以从人类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这三种价值观便是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