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阅读笔记1-费尔贝恩(一)
【费尔贝恩】:
近来读到费尔贝恩,曾经在奥格登《心灵的母体》中读到他的“动力性结构”这个概念,印象深刻。根据费尔贝恩的理论,个体内心的诸多客体关系是活跃而“能动”的存在,他认为客体关系本身带有动力,从而摘除了弗洛伊德提出的驱力概念在人格起源与功能上的作用,这个观点是费尔贝恩对于弗洛伊德最激进也是最根本的改写。由于否定了驱力作为第一原因的假设,所以费尔贝恩的理论体系对于神经症的解释也就完全不同了。
费尔贝恩属于中立派的客体关系学派,他的思想师承克莱因,但是他没有参与到克莱因与安娜弗洛伊德的论战中,而是与温尼科特以及巴林特等人保持中立的批判态度,被称为“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者。
客体关系理论与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格是以驱力为核心还是以关系为核心。克莱因强调婴儿内化的母婴关系以及内化客体的好坏对立,重点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概念,将婴儿的攻击本能放在影响母婴关系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上。而费尔贝恩认为攻击本能是“衍生的”,因为关系的破裂才导致了攻击式的应对机制,人格发展的根本路线是为了维护关系的安全与和谐,此定义是明显区别于克莱因的。无独有偶,科胡特同样否认了死亡本能,他也认为攻击是次发现象,是关系破裂后的衍生物。
根本上来说,攻击都是源于自保,源于爱的失落与不得。
费尔贝恩认为人(主要是早年阶段)的自我与内部客体呈现组合方式而存在,个体同时存在着多组关系组合,不同客体对应不同自我,类似于克莱因的好客体与坏客体的概念,费尔贝恩的理论增加了与不同客体对应的不同自我。比如一个操控的妈妈表象对应着顺从自我,暴力的妈妈则对应一个反抗的自我。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是成组出现,互为依存。客体表象与自我表象如影随形,宛如被与褥,碗与筷的辩证共生关系。
早期阶段的客体带有幻想性,客体的种类和个性繁多,费尔贝恩列举了六种客体形式以及四种自我形式。这里重点讲一下作为核心结构和常见结构的三组客体关系。众多的内部客体表象与自我表象会随着个体发展而逐步实现整合(类似于克莱因说的由偏执分裂位向抑郁位的移动,从而达到好客体与坏客体的整合,也类似于雅各布森说的建立客体恒常性的发展过程),因为婴儿永远无法获得完美照顾,在饥饿冷热的呼救中遭遇延迟和空缺的回应是创伤式的体验,这种必然遭遇的“哺育创伤”影响着个体发展,婴儿将会获得一个难以忍受的坏客体的印象(或者是年龄稍大的儿童遭遇到坏妈妈的“抚养创伤”,比如冷漠与虐待等同样属于需要处理的创伤),婴儿(/儿童)一方面迫切需要在关系中存在,“如鱼盼水”,一方面又难以忍受挫败体验,为了应对两难局面,个体展开了一系列的防御手段。
个体必须将坏客体内化加以“控制”,内化后的坏客体进一步再一分为二,一个是兴奋性客体是自我想要靠近的客体(无论好坏)和一个回避性客体(令个体恐惧的坏客体)。这时加上原来的中心自我与理想客体(早期发展根基),就形成了三组重要的动力性客体关系结构。这三组结构的发展与平衡将影响主体的人格发展,创伤严重将导致分裂的内部客体很难融合,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虐待创伤将导致解离体验甚至多重人格。
这三组客体关系组合模式如下:中心自我对应着理想客体、力比多自我对应令其兴奋的客体、反力比多自我对应令其拒绝的客体。
中心自我功能是核心功能,负责适应环境以及谐调内部客体的整合,区别于弗洛伊德把本我设定为首要地位(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从本我中分化而出,超我从自我中分化而出)。
这个自我功能让我想起奥拓兰克的意志论的观点,他认为人格发展是以“意志”作为为整合之力(兰克借鉴了尼采思想)。兰克说的意志具有组织规划人格发展的功能,其属性类似费尔贝恩的中心自我概念,两者所指或是本源。
力比多自我表示亲近客体的自我,趋向的是有吸引力的客体。反力比多自我表示拒绝客体的自我,趋向的是回避性客体。亲近的力量与回避的力量对应着被划分为安全与危险的不同客体,有些人强烈的“爱憎分明”大概源于此。
内部客体关系如此混乱而繁杂主要是由于婴儿的分裂机制造成的,费尔贝恩认为分裂手段是婴儿乃至成人最核心最关键的防御机制。(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流派最看重的防御方式都不同,费尔贝恩看重分裂、弗洛伊德看重压抑、克莱因看重投射,科胡特看重理想化,拉康看重认同,这大概因为不同流派的研究侧重点不同的缘故。克莱因研究母婴关系,弗洛伊德重点阐述俄狄浦斯情结,科胡特从研究自恋人格障碍出发,拉康从研究妄想症构建起理论大厦。)
费尔贝恩认为婴儿的分裂防御主要为了应对坏妈妈带来的坏体验,用分裂换取了片面的安全感。但内部坏客体需要压抑,此“压抑”不同于弗洛伊德说的压抑机制,费尔贝恩提出的压抑机制有两个方式,第一是直接压抑兴奋客体关系与回避性客体关系,保留中心自我与理想客体,第二种是“次级压抑”手段,其带有破坏性,主要在于反力比多自我的运作,他既攻击拒绝性客体,同时又攻击力比多自我与兴奋客体的结合。
第二种压抑手段将直接造成人际体验中爱与恨的混乱,这种恨的压抑方式似乎是比昂讲的“攻击连接”现象,来访者会攻击即便是和谐的咨访关系,此行为被界定成阻抗。如果用费尔贝恩理论来解释,这就是反力比多自我盲目的攻击连接导致的,这种心理带有盲目而无法自控的厌恶感或恐惧感的特点。仿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过度谨慎心态一般,个体潜意识里总觉得一旦进入关系就有受伤的风险,于是产生“识破了对方的伪善诡计”或者“早就不抱希望了”等等破坏关系的执念与冲动,其破坏关系的深层目的主要为了切断与那个坏客体(魅影一般的存在)的接近。但是攻击的背后依然存在对关系的渴望(力比多自我的靠近欲望),于是就会出现一边靠近一边抗拒,一边咒骂一边渴望的矛盾心态。
费尔贝恩的治疗理念主要在于通过解析来化解坏客体魅影,让内部分裂的客体表象重新整合为安全客体。他的这一治疗理念与科恩伯格的治疗方法几乎是相构的,即:在早年移情出现后重点处理负性移情中糟糕的客体关系,从而达到恢复内心平衡。
后记与矫情:目前心理学理论依然各自为政,依然呈现出盲人摸象的局面。各家之言各有所长各有欠缺,理论世界的庞杂恰恰说明心灵的广度和神秘性。
探寻心灵的困难可能大于对于世界广延的丈量,记得某人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类的世界是从自负的时代到自信的时代再到自省的时代”,在早期时代人类以为自己是神之子,肆意而野蛮,待到拥有了科学手段后就充满了改造世界的自信,但是当科技伴随其毁灭属性搅动起新的阴霾后,人们发现自己依然是困惑与迷茫的,依然是痛苦与无知的。人依然是人的敌人。生活需要审视,才值得活,自我需要探究,才有意义。精神分析是否是自救与救人的一条新路?
能够阅读原始文本就尽量阅读原始文本,聆听大师是最启发个人思考的。但是迫于现实,有时候有些文本找不到,只能去阅读文本解读与文本引荐类书籍。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走了小路,不忘目的地就好。
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二代第三代,在精细化上、深度与广度上,它都在持续而辩证的发展着。但是另一方面,精神分析理论其实也伴随着各种分裂与重组的剧烈震荡。
“精神分析家族”的发展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因素,在精神分析建制化的过程中,精神分析已经出现某种类似教会化的文化体系,此体系的维系与分裂可以说直接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格局,有时候这种纷杂的斗争带来很多坏的后果,集团之间的分裂与争夺对于思想传播与理论整合构成了阻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帝国遭遇了内部的分裂,政治化的分裂与理论化的分裂似乎一直存在内在相关性。荣格、阿德勒、兰克相继“背叛”了弗洛伊德,这些“背叛者”都带着各自的分支与特色沿着其他方向将精神分析继续发展下去,但精神分析自身作为理论的整体化发展遭遇了分裂。
凡构建理论体系者大多会争夺理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权力意志)的影响力与权威性等问题,比如安娜弗洛伊德与克莱因两集团的针锋相对,甚至如今读她们的书籍依然可以体会到那穿越历史尘埃的火药味儿。
政治不利于学术,然而你死我亡本又是思想本身的属性,人难以避免的会成为这种无形之争的有形战场。
正是鉴于历史与当下的原因,作为读者不可忽视那些被边缘化的人,这些斗争失败者的思想虽然因为当时背景而遭受忽略,却不影响其对如今甚或未来的影响力。真理永远持续的发着幽幽的光,时机到来它就展现出普照众人的亮与热。
笔者计划跟随阅读进度把精神分析各家理论流派都做一个思考性质的整理和总结,使得理论之树盘根错节的组合起来,真理将在对话与对抗中获得呈现。
将众多理论信手拈来的大概是南希麦克威廉斯了,她的三部曲:《精神分析诊断》、《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以及《精神分析治疗:实践指导》读来沁人心脾,受益匪浅。还有史蒂芬A米切尔也是不可不读的,他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整理了精神分析重要的发展脉络,他的《精神分析中的关系概念》同样拥有纲挈领的作用。
读书笔记按理说应该从鼻祖弗洛伊德开始,但是如今的思路是“趁热写作”,边读边写。弗洛伊德、荣格、克莱因、科胡特、阿德勒、埃里克森、安娜弗洛伊德等人著作等到今后阅读第二遍时候再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