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年记
语言学课上的漫不经心,“3年前这个时候还在考物理呢”这个想法像在雨中若隐若现的水纹一样,不时吐个泡泡出来。
校内上许多人都说“又有多少多少万傻孩子以为自己要解放了”,可是回想一下三年前的今天,可真是丝毫没有这个心呀,呵呵~当时物理试卷越做心越凉。出考场的时候看了不少同学红红的眼睛,觉得有点凄凉。三年做的理科卷子堆起来应该比我都高,那么多个夜晚,炎热的夏日被蚊虫围绕着,夹杂着蚊香的呛人味道,寒冷的冬夜北风打在窗户上,和同桌共用一张毯子盖着腿,哆哆嗦嗦地写了一道又一道题目,怎么会最后那么多题目不会做呢。
之后一直到出分数的日子就一直在莫名其妙的心理中度过了。不敢去对分数,朋友间默契地对高考缄口,开始去看一些从来没有想去的学校资料,一边做记录,一边默默祈祷不要去不要去,看,那个时候我还是个会幻想的半虔诚的姑娘。结果真的都没去,去了一个更没想到的地方。
出分数的时间比预报的早了那么两个小时,但是当时却没有直接去查,等到夜里妈妈已经睡下了,才开始打电话。结果手机是不能打的--!于是跑到客厅拿了分机回屋里打电话,听听分数觉得还行吧,不算很差,结果物理分数一出来就傻掉了,想想数学考得那么水还是有物理的一倍半那么多。。。暗暗下决心以后看到物理老师要绕着走。也是因为物理成绩,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死活不肯填需要学理科的专业,也没有听出奶奶暗示的希望去学医的意思,至今觉得非常对不起奶奶,也很遗憾。
后来是怎么和家人讲的已经不记得了,或者说不想记得了。这么多年给家人添了很多麻烦,最后连他们唯一的期望都没有满足,说不出当时的滋味,各种想法和打算。
然后就是和妈咪去高考招生咨询会了。咨询会在初中部。高一的时候还不时和朋友们回初中部玩儿,看老师或者去吃东西,高三忙的天昏地暗的,那个时候已经许久没有回去过了。
很惭愧地说,在咨询会上,妈咪看的比我认真多了。。。也是从那以后,留学的话题开始在饭桌上经常出现。妈妈想让我去澳大利亚读预科,叔叔想我去美国~不过这些念头被07年有佛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影响了,也被我执拗地拒绝了。
再后来就是回去领志愿表,那时和班上另一个考得很悲剧的同学讲起复读的事情,回去和妈妈讲,结果被长辈们一口拒绝了,说高三太苦了,又不是没有大学读,又不是不能去还可以的学校读书,争取了一些日子就开始填志愿了。
交了志愿表就去报班上口语课,上四级课,在家和妈咪学做饭,给妈咪打包带去韩国的东西。很快过了好多天,一天正在上四级课的时候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说,你被退档了,下午去教育局填平行志愿吧。
那个时候倒是真的没有什么感觉,难过或是什么,接着把课上完,去买了份报纸,在回家的路上看报纸上的平行志愿表,感叹一下真是什么专业都有,没记错的话,还有个纺织专业,而且开设的学校是省内的一个不错的本二。
填了哪些平行志愿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很希望那时候被录走,因为第一批第二批招生的基本还都是正常价格的学校,随便什么专业都好,大不了以后转专业或者别的什么。不知道是不是处于对高价生身份的恐惧呢?应该是填了一个还蛮差的南京的本二。结果华丽丽地悲剧了,那年省内学校的分数都高得很,第一批招生结束后北外分数还不如南师的二本专业,没想到调剂的时候省内学校还是这么牛:)
再后来就是去学校领另一张志愿表。那个时候好多人在校门口发传单,车子停在楼下一会让,车篓里都是学校简介。记得那时候打电话给一个学校,问,物理不及格影响报英语专业不,结果对方笑得很厉害,说你来报物理专业都没事,最后还问了一句,姑娘你怎么会来报这批呢,忘记怎么回答他了,电话挂下来,第一次问自己,怎么会这样呢。然后就哭了很久。
再之后就是妈咪去韩国,我依旧每天去上课,下课,回家看书背单词,开始做兼职翻译,每天翻合同和产品说明到很晚很晚,然后一大早爬起来接着背书背单词,也真是很奇怪,那个时候怎么会不困呢?呵呵。录取通知书到的时候爷爷和叔叔很高兴,奶奶不说话,婶婶怎么样不记得了,我觉得非常尴尬,非常尴尬。
收拾行李,去学校报道。上铺和对铺都是无锡人,对铺的上铺是苏州人,感觉闭上眼睛好像在日本,完全不知道她们在笑什么,说什么。于是也就安安静静地整理好东西捧本书在床上看。晚上打电话给爷爷奶奶,睡不着觉看《玩笑》看到天亮了起来。
第一年过得很充实也很压抑,每天自习能自习到12个小时,问朋友要了两本高数书,每天背单词看书写文章累了就做一些数学题。那个时候自习室的人不多不少,大一的朋友基本都是自习室认识的。
南京和连云港很不一样,总是一下雨就下好久好久,一两个星期都不停。每次下大雨的夜里,回宿舍之前,都喜欢站在阳台上看,有时候也跑到天台上坐会儿。
你看,你看,这就是我用三年换来的南方,雨水和梦想一样凄凉。
校内上许多人都说“又有多少多少万傻孩子以为自己要解放了”,可是回想一下三年前的今天,可真是丝毫没有这个心呀,呵呵~当时物理试卷越做心越凉。出考场的时候看了不少同学红红的眼睛,觉得有点凄凉。三年做的理科卷子堆起来应该比我都高,那么多个夜晚,炎热的夏日被蚊虫围绕着,夹杂着蚊香的呛人味道,寒冷的冬夜北风打在窗户上,和同桌共用一张毯子盖着腿,哆哆嗦嗦地写了一道又一道题目,怎么会最后那么多题目不会做呢。
之后一直到出分数的日子就一直在莫名其妙的心理中度过了。不敢去对分数,朋友间默契地对高考缄口,开始去看一些从来没有想去的学校资料,一边做记录,一边默默祈祷不要去不要去,看,那个时候我还是个会幻想的半虔诚的姑娘。结果真的都没去,去了一个更没想到的地方。
出分数的时间比预报的早了那么两个小时,但是当时却没有直接去查,等到夜里妈妈已经睡下了,才开始打电话。结果手机是不能打的--!于是跑到客厅拿了分机回屋里打电话,听听分数觉得还行吧,不算很差,结果物理分数一出来就傻掉了,想想数学考得那么水还是有物理的一倍半那么多。。。暗暗下决心以后看到物理老师要绕着走。也是因为物理成绩,填报志愿的时候就死活不肯填需要学理科的专业,也没有听出奶奶暗示的希望去学医的意思,至今觉得非常对不起奶奶,也很遗憾。
后来是怎么和家人讲的已经不记得了,或者说不想记得了。这么多年给家人添了很多麻烦,最后连他们唯一的期望都没有满足,说不出当时的滋味,各种想法和打算。
然后就是和妈咪去高考招生咨询会了。咨询会在初中部。高一的时候还不时和朋友们回初中部玩儿,看老师或者去吃东西,高三忙的天昏地暗的,那个时候已经许久没有回去过了。
很惭愧地说,在咨询会上,妈咪看的比我认真多了。。。也是从那以后,留学的话题开始在饭桌上经常出现。妈妈想让我去澳大利亚读预科,叔叔想我去美国~不过这些念头被07年有佛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影响了,也被我执拗地拒绝了。
再后来就是回去领志愿表,那时和班上另一个考得很悲剧的同学讲起复读的事情,回去和妈妈讲,结果被长辈们一口拒绝了,说高三太苦了,又不是没有大学读,又不是不能去还可以的学校读书,争取了一些日子就开始填志愿了。
交了志愿表就去报班上口语课,上四级课,在家和妈咪学做饭,给妈咪打包带去韩国的东西。很快过了好多天,一天正在上四级课的时候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说,你被退档了,下午去教育局填平行志愿吧。
那个时候倒是真的没有什么感觉,难过或是什么,接着把课上完,去买了份报纸,在回家的路上看报纸上的平行志愿表,感叹一下真是什么专业都有,没记错的话,还有个纺织专业,而且开设的学校是省内的一个不错的本二。
填了哪些平行志愿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很希望那时候被录走,因为第一批第二批招生的基本还都是正常价格的学校,随便什么专业都好,大不了以后转专业或者别的什么。不知道是不是处于对高价生身份的恐惧呢?应该是填了一个还蛮差的南京的本二。结果华丽丽地悲剧了,那年省内学校的分数都高得很,第一批招生结束后北外分数还不如南师的二本专业,没想到调剂的时候省内学校还是这么牛:)
再后来就是去学校领另一张志愿表。那个时候好多人在校门口发传单,车子停在楼下一会让,车篓里都是学校简介。记得那时候打电话给一个学校,问,物理不及格影响报英语专业不,结果对方笑得很厉害,说你来报物理专业都没事,最后还问了一句,姑娘你怎么会来报这批呢,忘记怎么回答他了,电话挂下来,第一次问自己,怎么会这样呢。然后就哭了很久。
再之后就是妈咪去韩国,我依旧每天去上课,下课,回家看书背单词,开始做兼职翻译,每天翻合同和产品说明到很晚很晚,然后一大早爬起来接着背书背单词,也真是很奇怪,那个时候怎么会不困呢?呵呵。录取通知书到的时候爷爷和叔叔很高兴,奶奶不说话,婶婶怎么样不记得了,我觉得非常尴尬,非常尴尬。
收拾行李,去学校报道。上铺和对铺都是无锡人,对铺的上铺是苏州人,感觉闭上眼睛好像在日本,完全不知道她们在笑什么,说什么。于是也就安安静静地整理好东西捧本书在床上看。晚上打电话给爷爷奶奶,睡不着觉看《玩笑》看到天亮了起来。
第一年过得很充实也很压抑,每天自习能自习到12个小时,问朋友要了两本高数书,每天背单词看书写文章累了就做一些数学题。那个时候自习室的人不多不少,大一的朋友基本都是自习室认识的。
南京和连云港很不一样,总是一下雨就下好久好久,一两个星期都不停。每次下大雨的夜里,回宿舍之前,都喜欢站在阳台上看,有时候也跑到天台上坐会儿。
你看,你看,这就是我用三年换来的南方,雨水和梦想一样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