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与小丑,只有一线之隔
这是第一次看电影,主角经常在笑,而屏幕外的我,笑不出来。
“小丑”是美国DC漫画下的超级反派,但是我没怎么看过DC的作品,唯一看过的好像是神奇女侠。当然,漫威的作品也没怎么看过。
所以在没看这部电影前,对“小丑”这个角色的背景,一无所知。
《小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80年代,说的是小丑的起源故事,也是关于一个人怎样变成了一种恶势象征的故事。
亚瑟是和母亲一起居住的小丑扮演者,他身患怪病,会突然不受控制的大笑,这让他的生活备受困扰,也让他实现单口相声演员的梦想变得格外艰难。
经济萧条的时代,人人都过得不容易,贫苦的人就只会变得更加穷困潦倒,连好好生存都成了问题。
“富裕是别人的,而我们什么都没有”。贫富阶级矛盾是个大话题,牵扯到方方面面,一言两语也无法说清。
而大时代下的人性变化,总是会让人格外痴迷,一方面我也身处其中,好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现实;另一方面人的复杂,本来就是一种魅力。
亚瑟虽然过得艰苦,但也努力让自己朝着正常人的方向生活,积极吃药,积极工作。可现实不断回击着他,混混青年的欺侮、社会福利的取消、同事的背后一刀。
影片中有两大反转,一是关于小丑的身世,一是关于小丑的感情。这也是普世意义上的救赎,要么来自家人,要么来自爱人。
残酷的是,当亚瑟清醒过来,找到真相时才发现,一切都是假的,没有可以带来不一样生活的家世,也没有可以鼓励相伴的爱人。
当现实已经无路可退时,是破罐破摔任由一切归零,还是拉上这个世界一起沉沦?
有个成语,“跳梁小丑”,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无论成不成气候,就是个坏人。
亚瑟一开始也没想过成为别人眼中的“小丑”,他更希望做一个娱乐大众的“小丑角色”。
当人心开始失衡,他主动成为别人眼中的“小丑”,也在看到那么多人跟随着他成为“小丑”而发笑,那笑是终于被大众认可的开心?还是发现原来这个世界跟自己一样疯狂的嘲笑?
观影过程中,我总会想,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与爱,就算不能理解也尊重别人的不同,就算不会喜欢但也不要那么明显的表露讨厌,“小丑”还会变成“小丑”吗?
每个人,大概都有答案。
我一直认为,人的善恶,生来已定。
但我也相信,这样的“天定之人”始终还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因环境、教育等不同因素,成长为不同性格的人。
世事无绝对,唯有把握本心,善待他人。
后补一句:
有意思的是,看到有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怒发了一段文字,大意是批评小丑居然会放过侏儒,会把侏儒当朋友,简直就是背叛了小丑的角色意义。
我在查小丑的相关电影时发现,小丑就是以恶闻名,这大概是那位网友愤怒的原因,这部电影中不容忽视的人性点,让小丑失去了的角色意义。
这是我第一部小丑电影,我倒是认为完全可以把这个看做是小丑之所以成为小丑的“前传”,就跟我相信那样子活下来的小丑,日后只有更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