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人生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人的特质开始。人,作为有限理性的存在,同时能够发出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且这一追求向往理想的信念是无论如何无法被改变的。也就是说,人不是为了去实现一个等待着他的永恒不变的“本质”而走这一遭,而是去塑造自己本身,塑造人这个未定的开放的“本质”。
我赞同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完全意义上的理性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善,唯有理性可以到达“善”这一最终命题。因为这给“学”这一人生的方法论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无论是苏格拉底或是孟子所持的人性本善,抑或是荀子的人性本恶之说,他们共同强调的不是善恶的区别,而是“学”这一通用的成为人的方法。前者强调内心修为,通过养气的途径发扬“为仁由己”的观点,养气则指学以萌善;后者则强调本能欲望,通过劝学达成“约之以礼”的目的,劝学则指学以去恶。可见“学”对于东西方哲人对于人生的思考都是最恰当的注解。学,即人生。
可“学”是什么呢?是今之众人所能够接触到的各式各样的学习渠道?是方仲永一般的浅尝辄止?又为何中国古人都相信通过不断地“学”,可以无限接近文质彬彬的君子,可以无限接近圣人这一观点?借鉴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我可以得出“学”既是见,从看见到见识。向上看,我们可以看见世界之最,最高、最美、最富有、最奢华等的。接下来向下看,我们就未必还能看见最深的坑、最穷的境况、最黑暗的心,在此处不仅需要见,同时更重要的需要识。接着看,看哪呢?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在哪?三界之间抑或是顶天立地?能够知道自己再高处却没长出翅膀,能够知道自己在低处却看得见比自己更低的人群,知道要以什么样的力道去踏再人生的沼泽里。“认识你自己”。最后,我希望把这个放在最后,左右看。见识到左右的人,理解左右存在的理由,回归于一个普通人,回归于形而上,回归于道。
人生就是会学,会见,会识,仅此而已。
(部分观点来自知乎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