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之英雄:孙悟空——金刚不坏身之源流考
以前发在知乎的文章,原文未删。
一见钢之英雄,立刻想到机甲战神孙悟空,立刻想到孙悟空谈恋爱,立刻想到大话西游,立刻想到周星驰,立刻想到向全国人民谢罪,立刻想到六小龄童。六学家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by鲁·甚么姬八玩意都是我说的行了吧·迅 扯淡结束。 众所周知,孙悟空拥有着七十二变、筋斗云、金刚不坏之身这三大神通,都堪称是他的看家本领。 今天,我们就来追溯一下,其中的刀砍斧剁、雷打火烧都一毫不能伤损的金钢之躯,究竟源自何处。 「要说起齐天大圣就是陪同着三藏法师的,由佛教,道教,中国萨满教各种各样的宗教·民间信仰的神灵混淆产生而来的神。 并且,你也是《钢》的战神。虽然也是作为猿神,但也是与铁有着深厚关联的斗神——解读这个关键的钥匙就是『西游记』的形成过程! 『西游记』是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戏曲、小说、民间传说的集合而诞生,可是说是孙悟空传说的集大成之物。成为素材的是传承的神话·民间传说的故事为多数。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中国——汉族文化经常受到来自外面世界的文化影响! 说起中国的历史,经常能看到游牧民族,骑马民族的影子!春秋时代的北狄·西戎,从战国时代开始就一直长久威胁着中国的匈奴,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北魏,此后流入了隋唐汉文化的鲜卑血族。契丹人的辽,还有元朝——甚至蒙古! 不单单是统治阶层,人民水平,人种和民族也发生混合,汉人和游牧民族的文化复杂混合起来。当然了,这个带来的影响也泄及到的神。 然后被复杂混合后的神的典型——不,其最高峰的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道教,佛教,密教与来自中国的文化有着差异性的要素,多与齐天大圣的神话非常多。其中代表的是『从石头里诞生』『被炉火灼烧』『有着钢的肉体』等等一连串的逸话。 这些神话本来是『钢』的英雄们所有着的传说主题。从石头里产生,被熔炉灼毁,结果,不死性——获得了钢的肉体。这个即是剑的锻造过程。以熔炉将铁矿石融化成钢,将钢锻造成剑,所谓的钢的英雄,即为剑。他们的存在自身就为『剑』,就是活着的剑神! 将神看作剑的风俗最初是来自游牧骑马民族的发明,继承,发扬扩大的文化。 那个民族的名字是斯基泰!是衍生出了游牧和骑马文化而成为的勇猛无比的民族。 由斯基泰民族衍生出来的不只是这个,他们也是擅长于制铁的民族,正因为他们是精通制铁的民族,所以才诞生出了钢的剑神们。 将斯基泰的名字初次留在历史上的希罗多德其斯基泰的军神埃尔斯之象征即为剑。立于大地之上的剑,才是作为战神的象征留名于历史之物。 不动明王的利剑也是那其中之一!『扎立于地上的剑神』的传说主题散落到在了海洋的东西方等地,并且,产生了对剑神的表象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譬如说锻造出来的剑以水进行冷却作业,是浸泡在水里的英雄显现之时。阿喀琉斯是浸泡到冥府的水,成为了不死的英雄。淋浴了龙血而成为不死的英雄的西格弗里德也是。你也——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是一样! 正是那个遗留下来的来源于斯基泰的剑神创造物语的故事就是孙悟空作为钢之战神的证据!不仅仅是道教和佛教,就连游牧骑马民族也混合起来诞生的,最强的混合种!这个就是你的原形! 对,作为斯基泰的故地之一的高加索(Caucasus)是……他们,奉主人摩西的命令攻击斯基泰人,最后将其内的男子悉数杀掉,其他的五位斯基泰人之王,也将以剑将其了结—— 斯基泰人的妇女与孩童被抓捕,家畜的羊群及其财产都被悉数掠夺而去,居住的村落被火焰焚毁! 于是他们带着生擒而来的人和掠夺而来的东西跪拜于摩西的脚下。 巡游了城镇七回,祭司吹完第七次角笛之后,约书亚宣告道,主将这个城镇赏赐与汝们,活着的人,不分男人女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全部宰杀,包括牛羊驴马! 作为斯基泰故地之一的高加索(Caucasus),残留有英雄巴特雷兹的传承。年轻时候的他,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而进入了火炉里,在那个虐杀龙群,燃烧骨骸的灼热火炉中,然后被灼热的火焰焚烧过身体的巴特雷兹跳入了海里面冷却,完成了锻炼。由于这个,结果他得到了不死身的肉体。 这是和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前半生非常相似的传说。在斯基泰流传着的英雄传说与大体上有着同系传说的猴子,毫无疑问,是与汉人同化了的游牧民族给予了孙悟空斯基泰的剑神的外表。」 以上这一段话,引自日本的轻小说家丈月城所写的《Campione弑神者!》。 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神话学假说的丈月城,引用了某位学者的“孙悟空的钢属性源自高加索的大英雄——巴特雷斯”的观点。 然而,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锻冶神话,那就是——向黄帝掀起反叛的旗帜,诞生的目的就是作为被讨伐的反派的蚩尤。 在诸多文献记载中,蚩尤被认为是发明了兵器,或者是用金属改进了兵器的人。 《大戴禮記·孔子三朝記·用兵》: 公曰:蚩尤作兵與?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蚩尤惛欲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蠆挾螫而生,見害而校,以衛厥身者也。 《屍子》: 造冶者,蚩尤也。 《管子》: 脩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劒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 《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 又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剝林木以戰矣,勝者為長。 《王家台秦简》: 劳曰:昔者蚩尤卜铸五兵而攴占赤□ 《世本》: 蚩尤以金作兵器也。 因此,他在齐地被奉为八神之一,司掌兵器的神祗——兵主。 《史记·封禅书》: 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圆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 在汉朝的纬书《龙鱼河图》中,蚩尤的锻冶属性被进一步强化,他的形象被异化为以沙石为食、长着金属脑袋——即所谓铜头铁额的半兽人。 黃帝時,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下事,黃帝仁義,不能禁蚩尤,黃帝仰天而歎,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伏。 《云笈七签》中的注解认为这是蚩尤发明的金属头盔被妖魔化了(蚩尤始作铠甲兜牟,时人不识,谓是铜头铁额),李白则表示所谓的吃沙石只是吃麦饭干粮罢了(南人兵士见北地人所食麦饭糗粮,不识,谓之啖沙吞石,以喻于此)。 铜头铁额的蚩尤这个形象,被律宗的开山始祖,唐朝僧人释道宣加入了自己所编撰的《广弘明集》中。 一答。庖牺已下二十九代。父子君臣立忠立孝。守道履德。禀华夏正气者。对曰。史记淮南等云。黄帝时。蚩尤铜头铁额。作乱天下。与黄帝战于阪泉。以登帝位。蚩尤逆命。复战涿鹿之野。凡经五十二战。颛顼时。又诛三苗于左洞庭右彭蠡。汲塳竹书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今见有囚尧城。舜又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尧上射九日落其乌羽(楚词十日代出流金铄石)缴大风于青丘。斩修蛇于洞庭。戮封豕于大泽。杀九瘿于汹水。尚书云。洪水滔天怀山襄陵。黎民阻饥百姓昏垫禹时百姓各以其心。而柏谷子退耕于野。三苗不修德政。禹亲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背其北。焚皇图杀龙逢。囚成汤纵妹嬉。修政(不仁汤放灭之)汤凡九征。二十七战。大旱七年。河洛竭流。销金烂石。高宗伐鬼方。三年殷纣辛迷惑姐已。恣十恶之害。流五虐之刑。剖贤人之心。刳孕妇之腹。囚文王禁箕子。周武王伐纣于牧野。血流漂杵。诛之鹿台。王亲射纣。躬悬头太白之旗。而夷齐非之。不食其粟。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王之世三监作乱。成王之日二叔流言。宣王六月出征诗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采薇遣戌役云。北有猃狁之难。西有昆夷之患。采[卄/巳]又云。宣王南征。 自此,在宋朝,铜头铁额一词被大量的应用于佛教的禅语中。 《建中靖国续灯录》: 上堂云。十地心惊。二乘罔测。衲僧门下。铜头铁额。击禅床。下座。 …… 上堂云。山僧为人。浑无巴鼻。四海禅人。尽参不入。铜头铁额有谁知。且听篱头吹筚篥。吹筚篥。吹得十声九不出。纵然吹得一声出。不如吹不出。何故如此。知音者少。参。 …… 僧曰。忽遇铜头铁额。眼放电光底人来。又作么生。 《绝岸可湘禅师语录》: 八月旦。谢书记殿主上堂。东去西去。南来北来。铜头铁额。马面驴腮。毫端上打[足孛]跳。灯影里舞三台。演福且搭个样子。要得好。亲见一回。卓主丈云。睡眼朦胧擘不开。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才出礼拜也好打。未跨船舷也好打。卷舒出没更由谁。铜头铁额俱擒下。山僧与么道。莫是扶他德山么。 《古尊宿语录》: 日南午。翻出囊中无一缕。铜头铁额知未知。草偃风行立千古。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 拈得须弥第一槌。铜头铁额岂容伊。盐梅舟楫并霖雨。不是斯人更是谁。(复庵封)。 《禅门诸祖师偈颂》: 月林观和尚体道铭 上士参玄人。光阴莫虚弃。渡江须用船。为人须有志。名相各不同。非一亦非二。佛法苦无多。於中无别伎。动着关捩子。非师自然智。彻底老婆心。触人无忌讳。剎境一毫端。到此无回避。唱起德山歌。道者合如是。佛祖出头来。吞声须饮气。作略这些儿。古今无变异。混沌未分时。早有个田契。人人本具足。不肯回头视。个个达本乡。切忌着名位。过去诸如来。不离而今咦。现在诸菩萨。转次而受记。智者暗点头。心空亲及第。愚人不信受。抛家自逃逝。哀哉猛省来。现成真活计。个里用无穷。宗门第一义。左右逢其原。亦不离行市。铜头铁额儿。脑门须着地。愿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禅林宝训》: 辩首座出世住庐山栖贤。常携一筇穿双屦。过九江东林。混融老见之呵曰。师者人之模范也。举止如此。得不自轻。主礼甚灭裂。辩笑曰。人生以适意为乐。吾何咎焉。援毫书偈而去。偈曰。勿谓栖贤穷。身穷道不穷。草鞋狞似虎。拄杖活如龙。渴饮曹溪水。饥吞栗棘蓬。铜头铁额汉。尽在我山中。混融览之有愧(月窟集)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的主题了,猴子。 neta了很多佛门典故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很自然的跟风玩起了梗,铜头铁额被用来形容猕猴王——即猴行者。 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 后边还多出一个钢筋铁骨大圣的封号。 太宗后封猴行者为钢筋铁骨大圣。 时间往后推移,来到了元朝。 在元杂剧《西游记》中,猴行者的铜头铁额与钢筋铁骨融合,讹变为了孙悟空的铜筋铁骨,失去了原本的佛教禅语的寓意,并且因为带有铜与铁这两个金属的缘故,与道教的炼丹产生了联系——被用来描述身体的铜、铁、钅俞石(铜锌合金)、摆锡(汞与锡的混合物),全都是炼丹用的素材,也就是说,孙悟空的身上产生了金丹化的现象。 这意味着,孙悟空的不死身其本质并非锻冶神话,而是通过摄入外物来达到久视长生的外丹术,不过具体情况是他自身就是炼丹的素材。 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钅俞石屁眼,摆锡鸡巴。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道藏《法海遗珠》,因为受到元杂剧的影响,出现了铜头铁额的另一个变体——铜头铁脚。 行锁法 铜头铁脚,火眼金睛。三官使者,锁下妖精。急急如律令。 在继承了一部分元杂剧的剧情,大体形成于元朝时的泉州地区的傀儡戏《三藏取经》中,虽然铜筋铁骨只剩下了一个铁骨的描述,但是炼丹的要素被强调了,首次出现了将猴行者投入炼丹炉的剧情。 [亥]乞伊掠去,玉皇卜宰我。老君奏说,我是铁骨色猕猴,刀锯不断,烹之不死。待臣带入八卦炉,炼成药丹。炉内我踮许巽卦去。 最终,时间走到了明朝,将诗话、杂剧、傀儡戏全都吸收掉的百回本《西游记》诞生于世,那位不知姓名的作者对剧情做出了整合,将一切都融会贯通为一体,并且用在佛教中拥有着“坚固力而不可坏”的寓意的金刚之身一词为这个因为金丹化而无比坚固的身体起了一个新的名讳——金钢之躯。 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九转金丹。 带入八卦炉,炼成药丹→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 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钅俞石屁眼,摆锡鸡巴→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 铜头铁额→铜头铁臂、铜头铁背。 老君朝礼毕,道:“老道宫中,炼了些‘九转金丹’,伺候陛下做‘丹元大会’,不期被贼偷去,特启陛下知之。” …… 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 …… 行者道:“你是也不知。老孙因为闹天宫,偷了仙丹,盗了蟠桃,窃了御酒,被小圣二郎擒住,押在斗牛宫前,众天神把老孙斧剁锤敲,刀砍剑刺,火烧雷打,也不曾损动分毫。又被那太上老君拿了我去,放在八卦炉中,将神火锻炼,炼做个火眼金睛,铜头铁臂。不信,你再筑几下,看看疼与不疼?” …… 一条心又想着道:“没事,化不得我。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炉中炼了四十九日,炼成个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那里一时三刻就化得我?且跟他进去,看他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