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家权威解读:我们为什么容易相信谣言?
这段时间,我们每天一醒来,关于疫情的报道和消息就如潮水般涌来。在这些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总不乏各类谣言:
●喝茶、喝酒可以预防新冠病毒
●板蓝根、熏醋、维生素c可以预防新冠肺炎
●酒精遇到84消毒液会让人瞬间死亡
●烟民感染新冠病毒率远低于非烟民
这些谣言,不仅干扰了我们对疫情和病毒的科学认知,更会成为引发恐慌,导致不理智行为的源头。如“双黄连可治疗新冠肺炎”的消息一出,大家纷纷不顾被感染的风险,在药店门口排队抢购,可谓疯狂。
这让我们不得不问,人们究竟是如何判断信息真伪?什么样的信息会让我们觉得真实可靠呢?怎样才能纠正大家的错误认识呢?
心理学领域专家纳迪娅·布拉希尔(Nadia Brashier)和伊丽莎白·马什(Elizabeth Marsh)于今年发表在《心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上的一篇题目为《判断真实性》的综述性文章回答了上述问题。这篇文章应该算是心理学家对真实性判断这一领域最新、最权威的见解。
小悠和我们的编辑朱公明老师整理了这其中观点,今天就和你分享一下,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首先,请大家先来判断一下下面这些知识是真还是假?
1骆驼的驼峰储存了大量的水
2爱因斯坦上学时数学不及格
3鱼的记忆只有7秒
4人脑只开发了10%
5在空间站上可以看见长城
6叫醒梦游的人很危险
7市场上有人造假鸡蛋
(答案见文末)
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信息真实性所做出的判断是建构出来的,即我们会根据相关线索对信息做出推断,以判断信息是否正确。
通常来说,我们依赖三种推断方式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基础比率、感受以及与记忆中信息的一致性。

1 从基础比率推断真实性
“我们所见的大部分信息是真的”
当我们看到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信息时,会如何判断其真实性呢?
譬如:“在加纳,人们如果想要离婚,必须要穿结婚时穿的礼服”。当这样一条信息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普遍会认为是真是假呢?
研究显示,大部分会人觉得是真的(而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随意捏造的)。
这就需要提到一个概念,现实生活中的基础比率——我们所见的信息大多数都是真的。在大部分人看来,一条自己不了解或看不懂的信息,应该是真的。
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一个说法必须先被证明为真后才能被理解,随后才能进一步否定它,但这时需要一定的认知资源。
也就是说,判断或认为一条信息是“假的”,需要去否定它,甚至举出反对的证据,相较于直接肯定它来说,需要我们付出一定努力。因此,面对一条信息,大部分人会下意识判断为真。
此外,在大家通常的认知中,觉得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大多都是真的(眼见为实),所以更容易认为图片是真的。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参与者判断电脑屏幕上所呈现的句子的真伪,这些信息有:“第一架风车建于波斯”、“指南针是中国发明的”、“蛇是冷血动物”……它们在呈现时,一半配了图,另一半则没有配图。

从理性分析来看,仅仅一张图片并不能证明这句话就是真的。然而,结果显示,参与者们几乎都是下意识地认为带图片的陈述更真实。
2基于感受推断真实性
“重复加强了信息的真实性”
很多人之所以相信诸如“维生素c、板蓝根可以预防新冠病毒”之类的信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停地听到或看到这些消息。
反复出现的事能让大家更相信,是因为大部分人通常会使用认知捷径,来避免深度思考。
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需要判断自己所阅读的信息的真实性。一部分信息会向参与者呈现三次(重复),另一部分只呈现一次。结果发现,参与者更可能相信呈现过三次的信息为真。
这一效应被称为虚幻的真实(illusory truth)。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看过一些信息,就倾向于相信与之相关的说法。比如,我们知道板蓝根,那我们就有可能相信板蓝根可以预防新冠肺炎;我们之前看过喝酒对身体有害,甚至现在会转而相信喝酒可以预防新冠肺炎。
然而,我们知道,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会告诉参与者他们所读的句子有真也有假。但在真实世界中并没有人会提醒我们,我们所浏览的信息有可能是假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重复看到某条信息时,我们更可能判定其为真。
我们可以用加工流畅性来解释重复导致的虚幻的真实——人们在多次看到某个信息后,对其加工会越来越容易,并将这一流畅性视为该信息为真的证据。
此外,情感在信息的真实性判断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当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信息的多次重复并不会让人们觉得信息更真实。
3从记忆一致性推断真实性
“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熟悉的”
当一条与我们自己所了解的领域相关的信息出现时,我们往往会提取记忆中的信息来进行判断。通常来说,我们往往会接受并相信与自己记忆一致的观点。
这种推断真实性的方法并不完美。
首先,我们的记忆中有错误信息,会混淆事实与观点。其次,我们会忽略某些信息,只接受到了与记忆中部分相一致的信息。
例如,在某些研究中,参与者们会回答不可能的问题(如在何处埋葬飞机失事的幸存者),而忽略故事中的错误(如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首都)。
那么,当某一说法与人们记忆中的事实相左并重复出现时,会不会出现虚幻的真实性效应,进而改变人们的看法呢?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让参与者阅读与其原来认知不一致的信息(比如:牛顿提出了相对论)和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如贝尔发明了无线收音机),然后让他们判断这些信息以及和一些之前参与者没有阅读过的信息的真实性。
结果表明,参与者倾向于认为他们读过的信息为真,而这与信息是否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相悖无关。
如何纠正错误认知
人们一旦认为某个错误信息为真,就很难对其进行纠正。
即使短期内纠正了某个错误说法,时间一长,还是会再次信以为真。因为人们会将正确信息和最初的错误信息存储在一起,但根据乔斯特法则,新的正确信息的遗忘速度要快于错误信息,过不了多久人们还是会认为错误信息为真。
不仅日常生活中如此,学术界也存在这一现象:尽管很多最初的研究没有被证实,但它们还再被持续引用。
另外,相比于错误信息,辟谣信息的传播面更窄。
根据前面的研究,我们在辟谣时,可以采用以下这些策略:
●利用人们的基础比率,在正确信息旁配上相关的图片,使其看起来更真实。
●在纠正错误信息时,应该避免强化与错误信息有关的感受。对错误信息的否定,例如辟谣喝高度酒不能预防新冠病毒肺炎,反而可能会加深喝酒与预防新冠病毒肺炎之间的联系。
●评估出可靠的信息,然后用社交媒体平台分发给用户。
结语
我们在不懂或者似懂非懂的领域,很容易成为信谣、传谣的人。
非常时期,面对我们不懂或无法判断的信息,不去转发,减少他人重复见到此信息的可能性,可能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正如有句话所言,常识可以用来说服别人,自己却要经常反思。
对了,上面那7道判断题都是错的,你做对了没?
参考文献:
Brashier, N. M., & Marsh, E. J. (2020). Judging truth.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71,499-515.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psych-010419-050807?journalCode=psych
推荐阅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我们无法预知灾难和危机何时会发生。但是,想要生存下去,我们必须适应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如何在不确定中做出判断和决策,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课题。《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一书是风险与决策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从学术和应用层面给出了我们答案。正如书中所写:寻求理性之路漫长而艰难,如今人类已经经历了几十万年的进化历程,人类之所以能成功地完成觅食、保障安全、选择配偶、保护后代等“生存任务”,以至主宰地球,正是因为我们通过自然选择的进程,拥有了一项独特技能:做出好的、可持续的、适应性决策。

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甚至相互矛盾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名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批判性思维将借你一双看穿世界的慧眼,识别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作者以富有逻辑又不失风趣的语言,结合简洁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最新的研究资料,说明心理学家如何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化的实证研究,逐步描绘出人类心智的真实面貌。他告诉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利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探讨人类的心智和行为,丰富我们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互动的理解——这才是心理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古典音乐有多绝?又一次被老祖宗惊艳到! (1人喜欢)
- 从李子柒身上,我看到中式生活的浪漫🥹 (1人喜欢)
- 绝美科普绘本|老祖宗笔下的星空太浪漫!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