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447 剩引
“剩”之“多”义已有多家论述。有余则多,“剩”之“多”义当由“有馀”而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賸”条:“賸,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字亦作剩。”并列有诸多诗例为证⑥。 蒋礼鸿先生称“唐宋以剩为多”⑦,《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剩”条举例颇详,解释了俗语词“剩”之“多”义:“《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杭州报恩寺慧明禅师:‘上坐离都城到此山,则都城少上坐,此山剩上坐。’”⑧其中“少”与“剩”反义对文。 王凤阳《古辞辨》指出“‘馀、剩、饶、赢、残’这组词在剩馀义上有共同处”,“剩,亦作‘賸’,《说文》‘物相增加也’,《六书故》‘用馀也。’”“‘剩’的多馀义还可以作状语,这是‘馀’所没有的。因为‘剩’作状语用,所以逐渐副词化了,有了‘多’‘更加’的意思⑨。” 总之,“剩”有“多”义,已为定论。关键是“引”字如何理解? 先看“引”字。《说文·弓部》:“引,开弓也。”段注:“开下曰张也。是门可曰张。弓可曰开。相为转注也。施弦于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偁、开导之偁皆引申于此。”“引”的本义是“开弓”,是朝着施动者方向的运动,也就是向内方向的运动,从这一运动具有的核心义特征衍生出其他或具体或抽象的动作义。如:“引”有“牵、拉”义。《淮南子·修务》:“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其中“引”与“推”对文,是相对方向的运动方式。从动作发出者的角度来说,“引” 为向内,“推” 为向外。“引”还可以表示“带领”义,是向着引领者的方向运动。《韩非子·初见秦》:“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是其例。“引”还有“收敛、退避”的含义,也是一种方向向内的动作义。《礼记·玉藻》:“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郑注:“引,却也。”“引进”“引领”“引退”等,看似方向不一致,但其共通之处在于“朝着观察立足点方向不断持续地运动⑩”。“引”后接名词构成动宾式复音词,词义往往含有“向内”的动作义。持杯或喝酒正是一种向内方向的动作,因而可以称“引酒”。 “引”后接名词,大致有三类情形: 第一类是“引”之“伸展”义,因为拉弓而使弓延展。如“引吭”是“拉开嗓子”,即“高声鸣叫、高声吟唱”的意思,成语有“引吭高歌”;“引臂”即“伸臂、举臂”;“引手”指伸手、拉手,故有“援助”义;“引颈”“引首”即伸长脖颈,都可用于比喻期盼、思慕等。 第二类是手对具体物品的持拿或操控,是一种具体、向内的较为常见的运动,其释义由操控的对象决定。如“引药”即“服毒药自杀”⑪;“引毫”指“挥笔”,故有“写字”义;“引棹”是“行船”义,操控船桨是为了划船;“引辔”是“牵拉缰绳”,也是“乘马”之义;“引墨”是“立下规矩、法度”义,“墨”是“木工使用的打直线的墨线”,画下墨线也喻指设下规矩。 第三类是具有一定抽象意义的引导等,如“引水”“引流”,即“导引水流”;“引古”,即“援引古代的史实或文献”;“引路”是“带路”义;“引睡”是“使入睡”,即“催眠”义。双音词“援引”“引诱”“引导”皆其例。 复音词“引酒”属于“引”的第二类,持杯或喝酒正是一种向内方向的动作,因而可以称“引酒”。 首先是“拿取酒杯” 义。《战国策·齐策二》:“‘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引酒且饮之”一句中,同时出现“引”与“饮”,意为“先持酒杯,然后饮之”,清晰地说明了“引酒”的“持酒杯”义。还有“引饮”一词,指“持杯而饮”。《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宋释正觉《初禅人持钵求倾》:“鹅王引饮唯醇味,水乳斯分不我浑。”皆其证。 其次,“引酒”不仅是“持杯、举杯”义,还有“斟酒而饮”“饮酒”义。因为持杯与斟酒、喝酒等动作是紧密连接的,故“引酒”用于自己,可指持杯饮酒。如《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这里的“引酒”即是“持杯饮酒”义。《世说新语·任诞》:“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这里“引酒进肉”指的就是“喝酒吃肉”。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咏所乐》:“或开书一篇,或引酒一巵。”南宋韩元吉《寄题尹少稷借竹轩》:“清风时引酒,长日最须棋。”“引酒”即“持杯饮酒”义⑫。 “引酒”用于他人,就是斟酒劝饮。北齐颜之推《还冤志·窦婴传》:“灌夫引酒至蚡,蚡曰:‘不能满觞。’”此句“引酒”是“斟酒”义,谓灌夫给田蚡斟酒。唐元结《元次山集·心规》:“元子引酒当夫公曰:‘劝君此杯酒,缓饮之,听我说。’”根据下文中的劝酒之语,可知这里的“引酒”也是斟酒劝饮义,这一具体释义是受语境影响而产生的引申义。 此外,“引觞”“引杯”等与“引酒”含义相同,例略。 再看检周邦彦词作中涉及“饮酒”义的语句,多用“引”字: 《丹凤吟·迤逦春光无赖》:“痛引浇愁酒,奈愁浓如酒,无计消铄。” 《满庭芳·花扑鞭梢》:“佳人,何处去,别时无计,同引离觞。”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引浇愁酒”“引离觞”“引春酌”,都是“引”后接某种酒(或杯)作宾语,意为“饮酒”。 与“饮”字相比较。周邦彦词中也有单用“饮”表述“饮酒”的情景。“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浪淘沙慢》)“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瑞龙吟·章台路》)“帐饮”“露饮”,“饮”前有修饰语,属于状中结构;“饮”作“饮酒”义,也可后接宾语或补语,如:“冒霜冷貂裘,玉斝邀云表。共寒光、饮清醥。”(《倒犯》)“檐露滴,竹风凉,拚剧饮淋浪。”(《意难忘·衣染莺黄》)“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烛影摇红·芳脸匀红》)⑬这种单独用“饮”表示饮酒义是“引”所不具备的。“饮”的对象单一,或水、或茶、或酒,而文人聚会,饮酒居多,所以在特定语境中多单用“饮”字表达“饮酒”义。“引”则不同,唯有后接有关“酒”的宾语,才表示饮酒。
Wir müssen wissen, wir werden wissen. Das Gelernte wird wieder ver...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