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经济观察(1)简述经济增长
一直想做一个经济观察系列,但碍于主题非常宏大,总是难以动笔,也容易拖延。现在打算从小处着手,一点点补齐。等写的比较多了,可以出一个合集。这个系列,我希望能用数据说话,会努力找到数据作为支撑。
首先是经济增长。发达国家的英文是developed country,直译是发展过的国家。发达国家的城市和农村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因此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经济增长相对新兴市场比较缓慢。
wind这个软件很灵性,荷兰的代表色自动设置为了橙色哈哈。橙色是荷兰王室的代表色,因为王室的姓为奥兰治Oranje(荷语)。从图上可看出,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重创之后,西欧主要国家近十年的GDP增长率都在4%以下,2018年的各国增长率为荷兰2.6%,法国1.73%,德国1.52%,英国1.4%,英国在准备脱欧(2016)之后经济增长率就在四国中开始垫底。

对比一下中东南欧国家,我以我去过的捷克、波兰和意大利为例,这三个国家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波兰的GDP增长率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欧洲国家中最高的,2018年的GDP增长率为5.15%,,即便在金融危机期间增长率仍然为正。捷克作为老牌工业国家,有其基本盘,2018年的GDP增长率为2.96%,比西欧四国都高。而意呆利加入欧盟后,由于与德国工业结构及其相似,竞争力不及德国,又失去了货币发行的权力,没办法通过调整利率来调整进出口,因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18年GDP实际同比增长0.86%。

这里我要着重提一下波兰。波兰是我唯一一个全程自己去旅行的国家,安全程度可见一斑。其东部邻国为白俄罗斯,西部邻国为德国,作为欧盟的前线(2004年加入欧盟),具有展示欧盟门面的战略意义。在波兰,家乐福便利店都是7*24小时营业的,超市营业到晚上十点。而在欧洲其他国家,最晚也只营业到晚上九点,周日甚至只会到下午六点。波兰人民的勤奋令我惊讶。
惰性是人的天性,因此一个国家人民的勤奋程度大概与其收入整体呈负相关。2018年,波兰人均收入为5500美元,而荷兰为3.5万美元,荷兰的人均收入大概是波兰的7倍。大家都是“兰”字辈,但是各人有各命啊。


由于波兰相较西欧的收入较低,在加入申根区后获得了人员流动的权利,因此很多波兰人都去西欧国家打工。我是坐火车从华沙去柏林的,同一车厢里的波兰人都是去德国务工的。毕竟德国的人均收入为3.1万美元。


话虽如此,但留在波兰的波兰人民把波兰建设成了一个现代化国家。我抵达波兰第三大城市克拉科夫时,可以直接坐城市轨交到市中心。反观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到了之后要先坐一个由大妈售票的破旧公交,再中转地铁才能到市中心。

波兰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第一产业产值约占GDP的2.1%(世界银行,2019年)。波兰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用于耕种,该国的粮食供应总体自给自足。还通过畜牧业饲养猪和羊。该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生产的主要矿物是煤炭,硫磺,铜,铅和锌。根据波兰农业市场局(ARR)的数据,该国大约有150万个小于9公顷的小型家庭农场。
工业部门贡献了GDP的28.6%,雇用了31%的劳动力。该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是机械制造,电信,环境,运输,建筑,工业食品加工和IT。一些传统行业正在下降,例如钢铁和造船行业。波兰汽车工业主要以出口为导向,但主要以装配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下游。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8%,约占劳动人口的59%。该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是在金融服务、物流、IT和旅游业。尤其是近年来,这一增长令人瞩目,2018年访问该国的游客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960万游客,同比增长7%。
最有意思的是,波兰在经济发展政策上与我国有相似之处,都很重视“有形的手”。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与我国的林毅夫私交甚好,十分认同其主张的新结构经济学。 2016年2月,时任副总理的莫拉维茨基推出被称为“莫氏计划”的“负责任的发展计划”,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同时运用了新结构经济学“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与“五种不同类型产业”的框架,推动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在这一框架引导下,2017年波兰以欧盟10%的人口创造了欧盟70%的新增就业。

本次疫情与2003年SARS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万人民币(大约58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但离西欧的人均三万美元仍有很大差距。如此看来,除去人口规模外,波兰成为了我们非常适合拿来对标的对象。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发展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浅尝辄止,没有分析到太多深层的原因,力有不逮。下篇将讨论欧洲的人口结构。从各个方面探究,欧洲经济增长因何发展为如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