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0年代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我的21世纪10年代读书报告
近来在家休息,每天看书、喝茶、看电影、看电视剧,偶尔在社交软件上聊聊天,那些久违的诗情画意仿佛一股脑儿都跑了回来,竟无比贪恋这美好时光。昨夜凌晨,因和朋友谈论各自近来酝酿的小说框架,不禁有些兴奋,难以入眠,习惯性地打开豆瓣刷话题,“我的2010年代读书报告”话题下,友邻们晒出的照片,写出的总结,不禁让我思绪翻飞,立刻爬起来整理一下自己这10年的读书总结。
2010年,21世纪10年代的开始,那个秋天,我步入大学校园。对我的读书历程来说,这一年确实也是一个分水岭。2010年之前,看的书都是买的、租的、借的,没有收入的少年一年只舍得买1-2本书,租和借的书因为有时间限制,读得囫囵吞枣,以防有时没有囤书可看,还会把精彩部分认真抄录下来,日后慢慢翻看。收获最大的该是读书速度的提升。
上大学那年,我有了第一台电脑,第一个mp4,开始真正接触网络,大量的电子书资源,批量下载,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按作者分类,打包下载下来。上课跑神的时候,拿出mp4看电子书,下课回到宿舍用电脑继续看电子书。


当初报考大学的时候,在学校买了一张各个大学各种资源比对的数据,在备选报考的三个学校中,找了一个图书馆馆藏书目最多的学校。
大学的读书习惯特别规律,因为宿舍没有网络,每周三下午没有课,拿着笔记本电脑泡咖啡店,下载未来一周想看的电影、书籍,每周四中午到图书馆借书还书,每周六去参加一次线下读书会,每年参加学校的“世界读书日”读书报告会。
总得来说大学时代的五年,按作者补完了那些一直想看的小说,海岩、都梁、米兰·昆德拉、慕容雪村、渡边淳一、凯鲁亚克、痞子蔡、亦舒、张恨水、廖一梅,是那个时代最喜欢的十个作家。



2015年,我开始读研究生,读的书开始转向学术类型的专著。因为专业的原因,读书的类型开始转向心理、哲学、传统文化类型。因为有了收入,也不吝惜买书的钱,对书的占有欲开始泛滥,三天两头浏览当当网想要买书,看不看是另外一回事儿,把书放在书架上看着就很开心。写论文,写杂文,想到哪本书,哪句话,触手可及,随手翻阅。
研究生阶段,也很奇怪,也许是内心空虚,我也喜欢上了之前嗤之以鼻的鸡汤书籍,《谁的青春不迷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大冰系列。还会去参加一些书籍的签售会,阅读马拉松的活动。

2018年,研究生毕业了,读书成了睡前放松神经的调味品,最喜欢的是窝在床头看书,读书类型大部分是工具书。因为加入了书评人的队伍,偶尔写写还未发售的新书书评,但是新书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书看了第一页就不想看第二页,但是为了书评任务,强忍着翻完。渐渐发现自己读得书也越来越具有功利性,没有那么纯粹地阅读。
这应该就是我21世纪10年代读书的概况吧。
2020.3.3
星期二
农历二月初十,沪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