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
读历史观今天。读教育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回答几个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话题。
教育史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
第一讲用“教育史可以让我们知道什么?”引出几个问题。
第一,学校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一定需要学校吗?学校历史悠久,发展经验丰富,是人类社会传递知识的主要机构。然而有些学者对未来“学校”的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
伊万·伊利奇主张“去学校化”,他认为学校不是最好的教育机构。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是,设立学校所依据的一组假设是荒谬至极的。这个假设是儿童隶属于学校;儿童在学校中学习;儿童只能在学校中接受教育。
二是,学校垄断了教育的权利与资源。学校不仅盗用了可用于教育的财力、人力以及人们对教育的良好愿望,而且阻碍了其他机构承担教育任务。法律不强求任何人开车,却强迫每一个人上学。
三是,学校编造并灌输着社会神话。这个神话指的就是:每一个人都要接受教育,教育能改变人们的命运,造就一个平等的社会。
四是,学校就已经通过把他们和社会相隔离而将他们预先异化。
五是,学校使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我们的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个选择和淘汰的过程。
对以上观点,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学校诚然如伊万·伊利奇所言,不是最好的教育机构,但是放在当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而言却是最合适的教育机构。第一点,学校教育为教育提供氛围和环境,对于低幼年龄儿童而言,在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进行学习,不然只会让儿童专注于学习以外的事情。
第二点,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将孩子集中一起教授,这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让父母能够抽出时间去工作同时兼顾孩子的教育情况。
第三点,义务教育是工业化社会必然的产物,是工业化重要基础。翻看小学历史不难发现,近现代小学的产生与工业革命密不可分。小学为工业提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工人,以此满足工业化的需求。义务教育将所有适龄儿童动员起来,投身于学习,倘若没有义务教育就会少许多接受教育适龄儿童,就会缺少许多素质过关的工人。
第四点,教育的确不能真正造就人类的平等,但是教育本身提供阶级流动的机会,而学校为贫穷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而高等院校又为他们提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机会和进入中产阶级的敲门砖。国家可以利用学校和教育的关系,在弱势群体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让他们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从而使得社会相对公平。
第五点,比起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当下更应该关注的是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接触教育的公平性。在当下的社会,由于学校具有划分性,所以让学历变得珍贵,好的学历往往意味着不错的工作。我们要警惕优势群体通过非公正的途径来排挤原本属于弱势人群的机会。
第二,学校教什么知识?谁来决定学校教授哪些知识?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始终在变化,不同时代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不完全是未来生活能用得上的,未来生活能用得上的内容学校教育未必能教授。这是教育史值得关注的内容。
在个人看来,“教育”本身不具备独立性,外部势力一定是会干涉教育,而教育本身也离不开外部势力的干涉。关于“语文”中国大陆课本以本土优秀作家为主,兼顾西方优秀文学作品和政治倾向,而“国文”台湾课本则以台湾本地作家为主,课本几乎全是中国文学。对教育所要教授的内容,在我看来,一方面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统治阶级的需要所决定。
第三,谁能够进入学校?如今重点大学情况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成长于城市,且大部分是在二线城市以上;二,父母大多数是工程师、公务员、公司的中上层高管,或者是教师等其它专业人士;三,高中毕业于重点精英中学。
同时教育发展还扩大了受教育人群。如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等。
第四,学校教育有选拔和评价机制。那么历史中学校是究竟是如何选拔和评价学生的呢?我们用什么样的制度和方法把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的呢?标准化的测试让评价人才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但是同时也让人才的标准窄化,过分单一的评价标准会使得人才变得千篇一律。
第五,教育的对象是儿童。那么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之中,成人对儿童、童年的认识理解是一样的吗?儿童的概念随着时代而变化。对儿童的教育也是不断在变化。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其背后往往有其他外部力量在影响,因此有必要去读关于儿童研究的书籍。
第六,教育的变迁与社会各种要素的变迁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首先,教育与经济生产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与商业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经济生产的变化如何影响了学校的变化,如何影响教育的变化?现代的教育需求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工业需求,为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现代公共学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跟资本家控制工人是一样的。
第七,教育与战争。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水平,与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有密切关系。战争需要有素质的人才,近代战争如此,现代也亦如此。教导孩子们和平以此来维护和平,的确是无力。既要让孩子们知道尚武,又要让孩子们知道和平。
第八,教育与语言。教育需要教学,但学校教育中使用什么语言呢?或者说,我们如何来决定学校中教授什么语言呢,谁来决定呢?这是有趣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学不采用统一的语言,那么首当其冲就是语文课本,这样语文课本就有必要大修大改。
第九,教育与各位家乡的历史。广东教育特点:一是宗族教育,过去大的宗族会建立义塾来教育本族孩子。二是西式教育,广东是最早接触西方城市之一,西式教育在本土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