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 | 陈韵如,除了你,没有人能真正的看见你
最近一部台湾剧《想见你》以其清奇大胆的构思火了。人们一边感叹着编剧的脑洞终于带领以言情著称的台湾剧有了一个突破,一边“痛骂”着可能会导致悲剧色彩的陈韵如这个角色。
这部剧主要讲了,黄雨萱痛失爱人王诠胜,始终沉浸在悲伤与思念里的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从2019年穿越到了1998年的陈韵如身上,并遇见了与王诠胜长得一模一样的李子维。
黄雨萱沉浸在探寻李子维是不是王诠胜,在以自己的真性情“扮演”着陈韵如的同时,却也无意识的改变着这几个人的命运。不断穿梭在2019年与1998年的黄雨萱,和2019年的李子维相见,知道了只要自己可以改变陈韵如在1999年小年夜死亡这件事,就可以逆转每个人的命运,就可以让失去的人重新回来。
无数的时间线,无数的逻辑线,暂且不理。我不想侧重太多笔墨剧透或让你了解这剧情,因为那不过是又一次的忽略了,陈韵如这个人物。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不和谐的父母关系,工作不够体面的母亲,备受宠爱的弟弟。长期被忽视的她习惯了照顾好家里的每个人,早起喊弟弟起床,默默地承受着弟弟的起床气,却丝毫不生气的为弟弟准备早饭。将每天醉酒的妈妈从沙发上扶起送回房间躺下,却没有得到过一句谢谢。在学校,更是承受着所有同学的漠视,没有人主动愿意和她玩,也没有人尊重她的感受。即使是班级活动,也是问过一圈没有人参加后,才会想到找她凑人数。长期被忽略的她,忍不住的想要讨好身边重要的人,似乎这是她为自己寻求关注的唯一方法。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另一个人,黄雨萱,用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轻易收获了别人的喜欢。她开始模仿,开始变化。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需要一个“榜样”,去学习如何成长为“自己”。这样的榜样,最先来自于家庭成员,如果无法得到满足,会向外去寻求。

她无论去哪里,总是习惯性的带着耳机,仿佛这样,可以将自己和他人之间,划开一个安全的界限。她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孤独的活着,活在这样一个热闹的世界里。
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念头,在她第一次头部受伤时,就已经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所有人都在揣测凶手可能是谁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从陈韵如本身出发,去想一想,也许这个女孩,就是自己的凶手。

长期在被忽略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她,也理所当然的不能够信任身边人突然地爱与关怀。莫俊杰的出现,本来是爱可以带来救赎的狗血剧情,却被粉碎在她纵身一跃前,哭哑着嗓子对莫俊杰喊着他不过是在拯救另一个自己。怎么可能呢,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人爱着这样的她?连她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呀。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陈韵如一定也无数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吧。所以她难受着失望着所有人都不喜欢她。难受着生气着好像自己无论如何迁就与妥协,都没办法得到他人的目光。这样的她,只要有一点点光照进她的生活里,她就要紧抓着不想放。那是最后一根的救命稻草了。而李子维,就是那一根稻草。她紧抓着李子维不放,与其说是肤浅的男女之情,我更愿意理解成,那个阳光热情的男孩,那个曾经拯救过莫俊杰的男孩,也被陈韵如期待着,来拯救绝望里的她。
可是所有人,都会要求“真实的她”离开。那,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她决定自杀时,说过这样的话。“然后我的消失,就会和我的存在一样,简单几句话,就会从大家心里抹去,不会有人记得。如果,我可以在今天被某个人杀死,那不管是谁,都没有办法轻易忘记吧。”
就这样,一心求死的人,毅然决然的赴死。她试图着利用死亡,去寻求最后一点,存在的意义。
但是没有人看见。所有人,直到发现随着她的消失,自己的利益受损之后,才极力挽救着。这也是一开始,他们反复回来的目的呀。
最后的最后,陈韵如被即时穿越回来的黄雨萱救回。突然有一个开悟。她在天台和莫俊杰说起这一段梦里的事,从梦里黄雨萱的话语里得到救赎。可以她不知道的是,她才是自己唯一的救赎。
“我想从这个世界消失,不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失望,而是因为我对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不是谁的语言突然有了魔法,陈韵如,是你自己选择了,看见。
希望世间每一个“陈韵如”,都能够从自己的梦魇中醒来。
作者:刘婷。心理咨询师,于2009年开始接触心理学,2013年为此着迷并确定半生职业规划。现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研读心理咨询。累积临床个案经验逾2000时,此期间,持续接受培训,督导,个人体验。
擅长领域:成人心理咨询,个人成长,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留学生心理咨询,悲伤/丧亲心理咨询,自尊自信,自我价值感等。
微信公众号:刘婷心理咨询;微博:心理咨询师刘婷;知乎账号:心理咨询师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