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了41年的神片,竟然是"抄"出来的!?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钱老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
41年前,《异形》上映。 它的成就已经不用我再多说,足以名垂影史。 但我今天想要说的不是电影,而是去年由亚历山大·欧·菲利普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其目的是为了纪念《异形》上映40周年。

如果你爱《异形》,如果你爱科幻片,如果你爱电影。 那么这部纪录片你一定不能错过。 本片从最原始的构思和起源开始,回答和探讨了有关《异形》的诸多问题: 原始剧本是什么样的?异形的概念来自哪里?异形破胸而出的经典一幕是怎么拍的?业内人士怎么解读这部电影? ...... 这些,你都能在这部刚出的纪录片找到答案——
《回忆录:异形起源故事》
2019.10.4美国

>>>>想法的成型
异形的诞生,首先要归功于丹·欧班龙。 他是影片的编剧,也是这个故事的最初缔造者。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已经写出过一部叫《They Bite》的剧本。 讲的是沉睡了百万年的蝉状生物苏醒后,把驻扎在附近营地的人一个个杀死。 可以视作为《异形》的雏形。

而丹之所以能写出这个故事,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兴趣,一方面也源于整个美国科幻恐怖类作品的滋养。 从小时候起,丹就很喜欢读科幻小说,也喜欢那些奇怪而神秘的想法。 他老爹也是个神人,开了家名为"古怪之地"的古董店,专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后来还和丹一起,伪造了个UFO的地球登陆活动。 天性使然再加上老爹的熏陶,想不走上这条路都难。

对科幻的迷恋,自然而然地让丹接触到了众多相关的作品。 无论是故事模式还是主题思想,《异形》都毫无疑问受到了这些作品的影响和滋养。 甚至在有些地方和它们十分相像。

有漫画。 比如1951年的EC漫画刊载的《木星之种》,只有短短八页。 讲的是一艘航空母舰撞上了一颗球,发现球里有很多奇怪的种子。 有位船员被同事恶搞,喂下了一颗种子,没多久便生了重病。 而当医生给他做手术,一只章鱼突然从他的胸口跳了出来......

有电影。 比如1958年的《外星恶客》。 讲的是一伙小队来到火星营救上一次探险队的幸存者,后来发现行凶者是个藏在飞船上准备偷渡的外星人。 更巧的是,这个外星人藏身于通风管道。

也有小说。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小说。 他的恐怖美学观念在当时堪称先驱式:恐惧源于未知。 而最让人无从知晓的两个领域是什么? 深空和史前。

所以,异形的诞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师承于所有前辈。 但丹厉害就厉害在,把他多年来吸收到的养分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新的范式。 就像丹曾经说过的那句很经典的话: 我没有抄某个人,那是因为我抄了所有人。 这不是剽窃,这是本事。

>>>>剧本成型
1971年,丹正式开始构思并动笔撰写《异形》的剧本。 不过,他只写了29页便写不下去了。 后来在好朋友罗伯特·舒塞特的帮助和支持下,丹才成功写完了剧本。

而那些天才般的点子—— 抱脸虫插入人类、寄生于人体体内、破胸而出的虫子...... 这时都已经被藏在了剧本里,只待有人慧眼识珠。


>>>>筹资风波
看过异形的,一定都知道H.R.吉格。 因为负责《异形》的美术设计,他被人尊称为"异形之父"。

实际上是丹把他拉入剧组的。 在丹在刚开始为自己的剧本找投资的时候,他就希望吉格来做美术设计。 但当福克斯高层来看了吉格的画作之后,却二话不说就把他给炒了。 他们觉得这会吓跑观众。

与此同时,当时的导演沃特·希尔也放弃了这部影片的拍摄。 说是读了一点后,觉得这剧本不怎么样。 实际上当时制片厂对《异形》的态度就是这样,不太看好。 可能是觉得太恐怖了,可能是觉得只是个普通B级片。 结果《星球大战》爆了。 算是托了它的福,《异形》才作为一部太空科幻片被制片厂拍板投拍。

在这之后,《异形》才遇见了雷德利·斯科特(以下简称"雷公")。 据联合制片人艾弗·鲍威尔说,他给雷公看了很多科幻电影,但雷公都瞧不上眼。 可是《异形》的剧本却给他看嗨了。

但,有一件事让雷公迟迟不能满意—— 异形的设计。 后来在丹的推荐下,雷公看了吉格的画集《死灵之书》。 看到吉格画作的那一瞬间,雷公就下定了决心: 不用找了,就是它了。

吉格画作里体现出的那种感觉,实在是太适合异形了。 机械和生物、危险和诱惑,还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就这样,负责故事、视觉风格、造型的三位大神终于聚在了一起。 而最关键的是,他们对这部电影的美学观念惊人地一致。 他们注定将会创造历史。

>>>>影片的拍摄
看过异形的都知道,这个片子的魅力在于诡异和神秘的氛围。 而它处理这种氛围的高明之处,主要在于一个字—— 藏。 在这部纪录片里,导演邀请到了很多业内人士。 听了他们的分析之后我才发现,有很多细节都藏得太深了。

看开场。 镜头扫过空无一人、寂静的太空飞船,本该是常规操作。 电影里却加了些奇怪的小细节。 鲜艳的永动啄木鸟玩具、无缘无故被风吹起的报纸....... 无人,却有动静。

听声音。 从几位船员醒来的时候开始,影片就时不时会加入一些微弱的呼吸声。 倘若镜头怼着角色的脸,倒是完全合理。 可镜头偏偏放得很远。

这个场景里也有轻微的呼吸声 看表演。 主要看飞船上的那个机器人,艾什。 当他担心船长会伤害到异形的时候,故意说道这可能会害死船员。 说完后,偷偷瞟了船长一眼。 这个细节很容易被观众错过,因为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艾什的真正身份。

看雷公怎么藏异形。
这大概是被说得最多的一个了,纪录片里并未过多涉及,但我还是想多说两句。 因为时隔40多年回过头再来看,还是不免让人惊叹雷公的厉害。 当抱脸虫突然扒在凯恩的脸上的时候。 镜头突然切到了大全景。 迷雾之中,新月形飞船静静地卧在夜色里,听不见一点声响。 还有片中从头至尾的"藏异形"的操作。 处理得太高级。 雷公深知,真正可怕的东西并不在于眼前所见,而在于你心中所想。

>>>>异形破胸
如果要从《异形》里选一场最具代表性的戏,那一定是异形破胸。 当时,导演只是说要拍破胸虫的戏,但没告诉演员怎么拍。 当演员们来到现场的时候,他们惊呆了—— 场地里摆着几个装满了动物内脏的大桶,臭气熏天。 所有设备都被罩上了塑料袋,工作人员也都穿上了雨衣... 演员们知道这将是一场极为重要的戏。 他们兴奋,但也带着隐隐的不安。

而神奇的是,这场戏的第一条和第二条都没有通过。 因为异形并没有顶破厚厚的T恤衫...... 你会发现,电影里的故事和片场的现实在这个时刻重合了。 演员们也被笼罩在了一层影片所渲染的那种恐惧之中—— 你知道它要来,可你并不知道它是什么。

所以,当第三次异形终于破体而出的时候,从表情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有人都是真真切切地被吓懵了。 我甚至怀疑当异形走了之后,几位演员都还没缓过神来。 而这场铺垫了近一个小时的戏,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影史里的经典场面。


>>>>影片的内涵
这是一部可以从太多方面解释的电影。 比如电影里的现实隐喻。 在70年代的时候,很多电影都喜欢把好几个人放在同一个画面之中。 目的是为了自然地展现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 而如果你仔细看的话,《异形》中也有同样的设置。 还记得吗?那两个维修工。 在凯恩一开始被抬进飞船的时候,黑人小哥就一直在那嘀咕: 为什么不把他冷冻起来? 但没人理他。

后来,当他再一次说起这句话时,本来和他坐在一起的船长突然起身走到了画面镜头,开始像船长一样发号施令。 在此之前,虽然维修工一直嚷嚷着亚讨论分红,但这几个人大抵还是类似于一个家庭。 而家庭又是片中另外一个可以解读的点。

又比如片中隐藏的厌女倾向探讨。 70年代,整个美国影视工业都有这种倾向,或明或暗。

而在《异形》中,涉及到这个话题最明显的一幕就是艾什想要杀死雷普利。 他可以砸死、掐死雷普利。 但他偏偏选择了把杂志卷起来堵住雷普利的嘴。 这可是个机器人。 由此延伸的含义也不言自明—— 这种厌女情绪已经被编译为程序,写进了他的骨子里。

作为对此种现象的控诉,电影里也给出了三种极具代表性的场面。 你一定还记得: 男性被强X、男性怀孕并生下孩子、男性被刺穿。



>>>>写在最后
说来也奇怪。 电影《异形》已经上映几十年了,可人们聊起它时依然兴奋异常。 在这部纪录片里,你会发现,接受采访的那些人大多都是中年甚至是老年人了。 可当他们聊起《异形》的时候,还是会对各种细节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双目带光。 仿佛他们才刚刚从电影院走出来一样。 我想,这大概就是好电影的魅力吧。
文/钱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