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独自生活即将一个月了,不能见亲人和朋友,唯一的陪伴就是不会说话的小五,这个时限远超预期,可以说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我的性格几乎可以说是“宅”的反面,支付宝账单显示旅行几乎是我历年来最大的一项支出。究竟要怎么跟自己长久而和平地相处,这个先前从未深思过的问题,一个月下来,倒也颇有点心得了。
由于厨艺不精,做饭一个月后仍然时常“受伤”——被热油溅到,或者被烤箱烫到,不得不承认烹饪的确是需要天赋的,而一家人里最不会做饭的我,恰恰缺少这样的天赋,早餐的面包牛奶总是好应付的,正餐的炒菜炖肉就有有点超出能力范围了,纵然我可以在摆盘上下功夫,把每一顿饭都营造出“生活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也只是满足视觉的需求,味道却难以得到保障,而毫无疑问的是,餐桌上的美学终究不能喂饱肚子,再一次印证了先前的总结:自己做饭久了总是想吃外面的垃圾食品。汉堡也好,火锅也好,烧烤也好,只要不是自己做的就都好,当然外卖除外——无论怎样的美味佳肴,经过漫长的路途抵达你手中,其味道必定要大打折扣。可是外面走一遭,所到之处皆是大门紧闭,餐厅的玻璃门上贴着大同小异的告示:由于疫情影响,本店暂停营业,恢复时间另行通知。只能懊丧地去肯德基点一份汉堡和蛋挞,隔着口罩叮嘱店员可乐不要加冰。停车倒是变得容易了很多,即便不再收费,商场门口的停车场也只有寥寥数辆私家车,无一例外,都是来买肯德基的,结伴的情侣,带着孩子的父母,我们站的离彼此都很远,却能感觉到口罩背后的无奈苦笑,心照不宣。
这件事就像一块石头,打破了平静的水面,我辛辛苦苦为生活建立起来的秩序似乎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学到新知识的满足感,掌握新技能的成就感,运动之后汗流浃背的舒爽,听着电音做大扫除的愉悦,从书本和电影中汲取到养分的幸福,所有这些难道抵不上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挫败感吗?我质问自己,“我最近就想到木心的一句话:生活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友人回应我的自责道。刹那间豁然开朗,在眼下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很难关闭与外界联系的信息渠道,何况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关乎到千千万万我们的同胞,本质上也关乎我们自己,关心他们的遭遇,就是关心我们自己。而作为一个志向尚存的年轻人,保持警醒和自觉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实在不必苛责自己,倘若我们能够心安理得地生活而从不怀疑自己,不审视自己,那才是最可怕的事。于是最后我原谅了自己,坚定不移地相信那些从心底里冒出来的声音和话语,并决心守护好它们。
重读木心先生的《明天不散步了》,这个俏皮的老头写道:我明知生命是什么,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听凭风里飘来花香泛溢的街,习惯于眺望命题模糊的塔,在顶小伞下大声讽评雨中的战场——任何事物,当它失去第一重意义时,便有第二重意义显出来,时常觉得是第二重意义更容易由我靠近,与我适合,犹如墓碑上倚着辆童车,热面包压着三页遗嘱,以致晴美的下午也就此散步在第二重意义中而俨然迷路了,我别无逸乐,每当稍有逸乐,哀愁争先而起,哀愁是什么呢,要是知诺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
疫情过后,约好友去散个步吧,感受日光普照,或者绵绵细雨,去探究生命的第二重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