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后感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这句话来自《双城记》的开头。似乎是在描写那个时代,又好像适用于每一个时代。《双城记》中的伦敦和巴黎,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肮脏不堪,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不为过。狄更斯的这部作品建造在法国大革命的阴霾下--它的底色是暗淡的、低沉的。各个阶层之间仿佛隔着一片天地,贵族们醉生梦死,平民们惶惶不安,人民的苦难与反抗时过于激愤而失控地复仇让我感到过分沉重。
我想讲讲卡顿这个角色。和男主角不同,卡顿不是一个被过度理想化的角色。狄更斯在塑造达尔奈这个角色时,只单方面的对其道德水平与自身修养进行了突出与美化,没有充分描写其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导致角色的形象不够丰满,对现实的批判力不够强。相反,卡顿的身上充满了格格不入的矛盾:一个自甘堕落者,一个重度酗酒者,一个丧失了任何热情与希望的浑噩偷生者;一个才华横溢者,一个怀才不遇者,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和浪漫的高尚忧郁者。他一直是反思性的,但他不是一个革命者,他在漩涡的中心却又置身事外,即归属于这个时代又同样是异己者和陌生人,恰恰具备了当代人所有的特质,却又完全相反。我曾经在未细读这本书之前认为剧情过于狗血,卡顿仿佛是一个“舔狗”,然而在细品后才能领悟到这么一独特的角色本就是从出生起就决定与人群背道而驰的少数派。他对生的欲望从来就没有那么强烈,反之,爱情于他恰好是某种毁灭躯体的降临之神谕。露西就是他的精神寄托,他荒凉的世界里只有她闪闪发光。卡顿知道露西不可能爱上自己,在书中描写到他的心理活动时,能看出任何一点点与露西的接近对他都是欢欣鼓舞。在卡顿心中,露西甚至比自己的地位还高。死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况且他的牺牲在那对恋人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在他看来,这是最好的东西。在得不到的苦,对生命的迷茫以及渴望死有所值的思想下,代替达尔奈死根本不是一个奇怪的举动。卡顿是我在本书中最感同身受并且喜爱的角色。
我现在做的是一桩大好事,远远胜过我一向所作所为。我现在去的是一处大好归宿,远远胜过我一向所知所解。
作者在描写这时代时运用了许多写作手法,其中最常见的便是对比。通过对比,作者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两极化,更加深刻反映出阶级之间的痛苦与冲突,特点和状态。从开头对时代的描写便可看出虽然这些词本身都是自相矛盾的,但那个时代--甚至是人,都是在打着正义的口号做着完全相反的举动。有多少法国的公民借着自由、平等的名义,杀了许多无辜的人和有着不同政治见解的人。也许他们像男主一样也热爱自由,有情有义,愿意自食其力,可因为出身,家族等一切与他们毫不相关的因素,他们成为了全民公敌,要面对审判,甚至是死亡。此时,他们都被打上了标签 —— 无关思想,通过一个人的出身来决定他的生死。这就是一种罪恶私欲假借自由平等的名义,将人民大众当作武器来使用:一旦革命成为一种流行热潮,人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冷静,转而投身于暴力浪潮之中。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集体的力量是可怕的。人性在历史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我们能够保持足够的清醒,而不在历史的车轮滚滚中被一时的狂热与躁动而蒙蔽吗?
© 本文版权归 hwbtoridnsnqoc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