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生必读的爱情 |《傲慢与偏见》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评价简•奥斯汀的作品:“视角过于狭隘”。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说:“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奥斯汀的书就是好图书馆” 。
浅以为,世界文学名著大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种为酣畅淋漓的个人英雄主义类文学,在主人公个人成长过程中投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例如《基督山伯爵》、《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一种为批判现实反讽社会类文学,这类作品占了世界文学名著的半壁江山,比较典型的有:《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等;
一种为具有政治革命色彩的史诗类文学,这类作品常常需要设置多条主线,对于作者的逻辑架构思维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例如:《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静静的顿河》等;
最后一种类型专注于探讨男女爱情和婚姻,简•奥斯汀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型,比如说她的《傲慢与偏见》,同类型的还有《简爱》、《呼啸山庄》。

虽然《简爱》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看不上简•奥斯汀,但是从作品所写的内容看,《简爱》与《傲慢与偏见》都属于女性在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过程中探讨自身解放和努力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中掌控自身命运的范畴。
《简爱》与《傲慢与偏见》最大的不同在于阶级。不同于简•爱从小就寄人篱下和类似于无产阶级的贫穷出身,《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生于殷实幸福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家庭。简•奥斯汀一生的作品都没有跳出英国乡村中产阶级这个框架,通过信手捏来的英国乡村朴实无华而又温馨的家长里短,透过自然清新又色彩多样的田园风光,拉开一幅幅男女之间的甜蜜而又波折的爱情画卷。
读《傲慢与偏见》,最直观的感受是:舒服。
很多刚刚接触名著的读者,会根据名著的排名,选一本家喻户晓的开始起步,但是往往读不了几页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过于艰涩。
或者,大部分名著,尤其是像前文所提到的批判现实反讽社会类的,多以悲剧结尾,即使不以悲剧结尾,故事情节中无时无刻不在折射着赤裸裸血粼粼的黑暗现实,这样的作品毫无疑问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值得流芳百世,但是读者读完后可能会一段时间内都无法释怀,心情极为沉重。
《傲慢与偏见》就是这样一本可以选择入门而不觉得艰涩,读起来温馨清爽而不觉得沉重的书籍。
虽然,这本书里也反讽了资产阶级讲究门第包办和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但是全书的主线上依然是通过男女主人公温暖而又波折的感情纠葛,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娓娓道来作者自身的爱情婚姻观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女主公伊丽莎白是一位性格活泼、爱恨鲜明、满腹才情的女子,舞会上听到男主人公达西对自己的评价:“她还可以,但是还没有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便对这个傲慢的男人毫无好感。
随着故事的发展,达西的目光逐渐被这位美丽聪明乐观的姑娘吸引,而逐渐沦陷,更是在追求伊丽莎白的过程中为自己的傲慢吃尽苦头,而伊丽莎白也在一次次误会中差点错失达西这样优秀的男人。
历经种种波折,达西放下了自己的傲慢,而伊丽莎白也逐渐认识到自己之前对达西的偏见多么不公平,在这段爱情角逐中,男女双方都通过爱的洗礼而检讨自身,探索内心,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幸福的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
虽然说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但是仅仅写爱情,能写到被世人敬仰,与众多沉甸甸的充满政治色彩的著作平分秋色,可见简•奥斯汀的文笔之细腻、语言之精美、细节之琢磨。
无论是夏洛蒂•勃朗特,还是马克•吐温对简•奥斯汀最大的诟病,就是她作品的格局太过狭隘。
但是,这便是简•奥斯汀的特色,用浪漫主义情调展现出最朴实无华的生活,那些强调女性独立和自我意识觉醒就留给新时代女性后辈们去挖掘,那些沉重不堪丑恶黑暗的社会现实留给那些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去揭发。
而奥斯汀本来就是奥斯汀家族的一缕阳光,不仅照亮了以奥斯汀为代表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瑰丽生活,也以最积极乐观的态度温暖了当时被灰暗的伤感文学笼罩下的整个英国。

简•奥斯汀 42岁去世,一生未婚。据说20岁时,爱上了后来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汤姆·勒弗罗伊,但是汤姆·勒弗罗伊的父母希望儿子能够找一个更加有钱的千金以支持儿子的事业,所以奥斯汀不得不与其黯然分手。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创作于1794-1796年,那个时候正是奥斯汀和勒弗罗伊相识相交的时候,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处处体现着奥斯汀本人的身影,男主人公达西的性格则处处体现了勒弗罗伊的特色。只可惜,现实生活中热恋的情侣迫于世俗的压力未能走到一起,奥斯汀只能寄托于纸笔,为这段爱情画上最美丽的结局。
推荐阅读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友瓣啦 (YouBan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