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II
今天阅读了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作者列举了目前被受社会大众接受的三个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比如一个人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他先祖的DNA中就有坏脾气的因素, 又借着基因被继承下来。
心理决定论: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比如你总是不敢在人前出头, 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那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经历分不开的, 因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赖他人时受到的心灵伤害,忘不了小时候因为表现欠佳而遭遇的惩罚、排斥和与人比较的感受。
环境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叛逆期子女, 或者经济状况乃至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这三个决定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有人会经常说:我遗传了我妈的急脾气;近几年很火热的原生家庭论;抱怨经济形势不好而导致工作不好找、企业不好经营等等。
作者对这三个决定论的准确性和作用提出质疑,并运用了维克多弗兰克尔 (Viktor Frankl) 的事迹来回答。读到这里,我很惊喜,前段时间刚读过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曾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饱受凌辱, 历尽酷刑,有一天, 他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 忽然有一种顿悟, 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那就是决定自己精神、意识的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肉体, 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 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弗兰克尔的经历和顿悟告诉我们,人类可以自由选择应对的外界刺激的方式。看到这里或许你会想起一句话:“Pain is inevitable, but suffering is optional.”我觉得这句话的内涵和维克多弗兰克尔、史蒂芬柯维想表达的是一致的。
插句题外话,《活出生命的意义》还更进一步讲到如何做到用不痛苦的方式回应痛苦,那就是,寻找你正在经历的事情的意义,如果你认为眼前的痛苦是有意义的(比如,使你的内心更强大、能换来他人的幸福、能从中提升技能等等),那么你对痛苦的看法就可以轻松转变。这与史蒂芬柯维在前文所讲的“思维定式转变的力量”本质上是相同的。
回归正题,在铺垫了“人类可以发挥主观的自由意志,摆脱外界的影响”、“Our behavior is a function of our decisions, not our conditions.”的前提下,作者将自由意志大致划分为两种并下定义:一是积极主动 (Proactive),二是消极被动 (Reactive) 。
积极主动 (Proactive):根据价值观, 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 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 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
消极被动 (Reactive):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天气状况所影响, 比如风和日丽的时候就兴高采烈, 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还会受到 “社会天气” 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 他们就笑脸相迎, 反之则摆出一副自卫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 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 从日常言语中,可以察觉到一个人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息被动的。典型的消极被动言语有:

典型的积极主动言语有:
我打算...... 我更愿意...... 我能控制我的情绪。 我可以选择我的作风。
作者还提到一个关于“爱”的看法,很有意思,但我还尚且无法百分百吸收。他说,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 爱都是代表动作, 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作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 没有感觉, 便没有爱。事实上, 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 把新生命带至人世, 爱是牺牲奉献, 不求回报。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 无微不至, 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 爱的感觉由此而生。这让我想起小王子:It's the time you have wasted for your rose that makes your rose so important.
除了言语之外,积极主动的人和消极被动的人的差别还反映在关注的事情上,即他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什么地方。
这里作者提了两个概念叫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 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 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 (Circle of Concern),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影响圈:关注圈内,可以被掌控的事物。剩下的则是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物。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 , 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 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对于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 , 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对于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 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 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对于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 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左右。
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中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物 , 例如,他人弱点、环境问题等, 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 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 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 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 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同时,作者也提醒读者,正如硬币有两面,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也有可能犯下错误。而实际上伤我们最深的, 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 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 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 就仿佛被毒蛇咬后, 一心忙着抓蛇只会让毒性发作更快, 倒不如尽快设法排出毒液。我们对任何错误的回应都会影响到人生的下一刻, 所以一定要立刻承认并把精力聚焦于改正上, 避免极端的外部归因或内部归因,避免同样的错误犯下第二次或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