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二月读书清单
从放假到现在终于完成了20本书的flag,总的来说遇到的好书远远大于烂书。而最大的感受是读书真的可以静心。
如果要分类的话,第一类就是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82年生的金智英》,《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蝲蛄吟唱的地方》。相比之下我最喜欢《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虽然这三本书都是以真实故事为背景进行取材,但《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主题明显更宏大,也更引人深思。随着教育对女主的影响,她的价值观与原生家庭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冲突。她也因此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原本以为的真理终究变成了赤裸裸的谎言。她试图妥协过,好在她还是放弃了。最终她变成了剑桥大学的博士,与父母几乎形同陌路。正如她自己说的,她一路走来的所有改变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背叛父母吗?可是如果不背叛她又能怎样?她又会怎样?相比之下,《蝲蛄吟唱的地方》就显得单薄了很多。虽然它分了两条线索,其中一条还暗含了悬疑的成分。但除了觉得女主是一个幸福的灰姑娘外,没有太多的感动。当然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把故事与自然,生物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看了一集动物世界的感觉。
第二类是外国文学,包括《指匠》,《象棋的故事》,《斯通纳》,《窄门》,《长日将尽》。这几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斯通纳》和《长日将尽》。《斯通纳》可以算是一本传记类作品,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从生到死的过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感受到他对自己清醒的认识,还有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对于职业的执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婚姻。从结婚前的期待,到婚姻中的维系,再到弥留时的释然,他一生都在思考,妥协,放弃,挣扎中度日。整个故事没有太多的夸大,只有真实的流露。对于《长日将尽》这本书,说喜欢不太精确,更多的应该是惊喜。因为它是一本后味很足的作品。从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到《长日将尽》,他的文风始终如一,整本书都在讲故事,却总让初读者摸不着头脑,而当读完整个貌似不搭边的故事后,静下心来回想整个故事,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构思。看似只是一个老管家对于自己一生的回顾,却能从中看出英国公爵府的等级制度,公爵管家的职业尊严,纳粹德国的行径,整个欧洲的政治动态……不愧是石黑一雄。
第三类是两本日本文学作品:《金阁寺》,《一朵桔梗花》。这两本没有给我太大的惊喜,整个主题还是围绕着日本文学恒古不变的死亡和悲剧美学。
第四类是两本现代类文学:《寂寞的游戏》和《孽子》。这两本属于那种看完也不能说自己看懂了的书。看《寂寞的游戏》主要还是因为这是袁先生的遗作。整本书看似是讲述“我”的童年经历,可处处充满了荒诞与诡异。几乎满眼可见的都是“躲藏”、“哭泣”、“死亡”。就像袁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他的作品就是为了刻意把生命中原本具有高贵感的动机说的可笑不堪。
第五类是两本推理悬疑类小说:《十九年间谋杀小叙》、《网内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又有了一个可以看的国内推理悬疑作家:陈浩基。从阿加莎(阿婆)到东野圭吾,斯蒂芬 金,爱伦坡再到暗黑馆系列,一直都想找到一本中国作家写的能看的推理悬疑小说,可以除了紫金陈的《长夜难明》外一直都没发现,这一次看到陈浩基的《网内人》让我着实惊喜了一番。这本书的故事线索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初中女孩跳楼身亡的故事。第一反应觉得一定是校园暴力,然而并没有那么简单。围绕死亡他讲述了香港经济大萧条背景下产生的贫富分化,进而讲述了人性。关于人性的描述,他的风格有点像东野圭吾,在一环套一环的解密过程中我们慢慢了解了加害者,也最终原谅了他。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所有近似病态的心里都是真实经历的缩影。这本书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惊喜,就是完美利用数字化网络进行破案和“复仇”,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感想是,如今的我们看似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拥有隐私权的社会中,但其实我们毫无隐私可言。
第六类是一本童话故事:《毛毛》。说起童话故事,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小王子》上。而真正融入童话故事,会感觉看似最童真的嘴里往往说出的是最真实的道理。而孩子才是成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第七类是今年开发的新大陆,关于医生,死亡的故事:《烟雾弥漫你的眼》,《当呼吸化为空气》,《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如果说《当呼吸化为空气》是冷静式的悲伤续写,那么《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就是戏谑式的搞笑演绎。两本书都是真人真事,只是结局不同。一个是主人公正当事业进入鼎盛期时发现自己的生命却即将终结,弥留之际写的一部未完成之作。而另一个却是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最终决定放弃医学的搞笑作家。两本书都不约而同的讲述了主人公从实习医生到主任医生的艰难历程。除了极度缺觉和各种失约的悲惨外,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们都写到了第一次经历病人在眼前死去的无奈和挣扎。也许这就是这份职业最残酷的地方。
最后一类是两本传记:《整个巴黎属于我》,《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第一本书写的是关于海明威创作《太阳照常升起》的整个过程。让我惊叹的与其说是海明威的清醒,不如说是巴黎文学界那个流动的盛宴。大概艺术家都是疯子说的就是他们吧。第二本书讲述了我喜欢的日本作家加导演是枝裕和的创作历程。无论是最开始纪录片的拍摄还是后来关于电影的制作,他的方向始终是社会,亲情,人性。而他作品的本质从来不是让观众沉浸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感受角色的生活,而是通过故事把事实和问题抛给观众,让他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