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情心与黄金法则的演化到非零和 Robert Wright
1.世界的宗教领袖都断言同情心和黄金法则是他们信仰的基础。但这个基础其实来自nature,来自生物学。
2.演化谱系中,同情心的历史早于智人。在人类出现以前,同情、爱、怜悯的感觉已经获取了进入基因库(gene pool)的方式,生物学家对它最初的出现已经有了很清晰的想法。
①它是通过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的原则出现的。同情心就是一个基因利己的方式。同情心的演化原理在基因层面上是为自己服务的。
关于这一点,好消息是同情心是自然(发生)的。坏消息是亲缘选择说明这种同情心只是自然地在家庭(直系血缘关系)中展开的,因而亲缘选择的同情心自然地被局限在血缘家庭中。
但在之后的演化中有了更多好事发生。
②第二种演化的逻辑,生物学家称之为reciprocal altruism(互利主义)。互利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同情心引导我们去为那些能为我们带来回报的人做好事。因而,这种互利主义的同情心最终还是为自我服务的。但这种为自我服务不是有意识的。所以。我们会最容易对朋友和同盟者产生同情心。
关于这一点,好消息是在进化的逻辑中,同情心超越了血缘关系、家庭的范畴。坏消息是这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普遍的同情心,亦即佛家的“慈悲”、墨子的“兼爱”。
3.现在,这种互利主义带来另一种结果,也许是好消息。互利主义使人们对黄金法则(善恶有报)有一种直觉的好感(欣赏)。黄金法则或许并不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然而即使在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传统,没有任何伦理哲学的群体中,依然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黄金法则是在知觉中发生的,这些直觉在基因中是有基础的。
黄金法则的局限在于总有例外,它无法扩展至普遍的爱。
4.非零和博弈(双赢或双输)
什么样的情况有利于人们成为朋友和盟友?技术性的回答是非零和的情况。
什么样的情况有利于人们定义敌人某些人为敌人?零和情况。
同情心和黄金法则自然地发生在非零和中。
5.非零和构建的是一个有机网络。历史已经自然地将非零和的网络扩展,这些网可以是同情心的渠道。技术革命在相隔很远的人们之间形成了了非零和关系。全球化就是一个很大的非零和的故事。非零和的另一个说法就是相互依存。
罗伯特赖特认为,有确证证明这种非零和联系可以扩大道德的范畴。任何形式的互相依赖、非零和关系迫使我们了解人性。世界上充满非零和的动态。
6.问题是,既然世界有那么多的非零和关系,那为什么这个世界还没有爱、和平与理解呢?
首先,世界上还有很多零和的情况。其次,有时人们不能识别出世界上的非零和动态。
7.无论是政治家、宗教领袖还是一般的个人,都需要扩展道德想象力,也就是理解处于各种不同情况下的人们的能力。这与同情不同,但有利于施加同情,因为它开辟了同情的渠道。
8.道德想象力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这是个好消息。但是,我们通常有选择地利用这一本性。一旦我们将某人划为对立方,就很自然地无法理解他们的感受。
9.同情和黄金法则都是人本性中固有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好消息。不幸的是,对他们的开发则是选择性的。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来改变这种现状,尽管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