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看书的意义
我担心的事情果然发生了。 今天是我看《机器人叛乱》这本书的第3天,看《心流》的第7天。 《机器人叛乱》的观点确实很新颖,人类是基因和模因的奴隶,载体(也就是人类),要想挣脱,就要想办法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我昨天看这本书有一些上头,觉得自己好像看破红尘的感觉,觉得自己才是知道真相的人。但其实,我不应该这样。诚然这本书是很有意义的,阳志平先生将其称为杰作是有原因的,但是他于我而言不过是提供多一个视角,提醒我,应该关注体内的“基因”,还要警惕外界的“模因”。在基因的怂恿下,我可能会做哪些行为。在“模因”的洗脑下,我又可能会做哪些行为。仅此。 书本与我而言,应该是给我力量,让我,黄巧玲,有些许自卑,有些许无知,有些许无成的一个人,多一些机会,过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更加温暖,更加自主,更加有内涵,能够有更多体验的人生。这种体验,不应该只局限在书本上,而是现实行动上。 也许阳志平先生对书本的分级标准是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去评定,然而对我而言,一本好的书应该是让我更加去了解自己,从而给我力量去做自己,让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发出“卧槽,牛逼”这样的感慨,不应该是的迷失在一个又一个实验中,我不是科学家。我是一个平凡人。

ps:以后看外国书还是要慎重,我十分尊重译者,只是理解翻译后的文字,消耗了我不少额外的认知。中文原版,能感受中文的美而且还对我这个智商不高的人十分友好,微言大义,通俗易懂。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