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里的100种方式
查看话题 >一份或许能让你产生灵感的艺术趣味型书单
以下推荐的书,对我而言都是如同圣经一样地存在,随时随地看都会受到启发,产生想要去创造的动力。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id:NancyRadio)
douban的朋友可以手动搜索关注,版式风格都和在douban发表时大不同。
去年夏天创建小电台时就说过想推荐分享许多类型,其中就有书单。
本来想把喜欢的、觉得值得分享的小说、散文杂记甚至画报杂志都写进这篇书单里,但在拍图时发现工程量实在有些大,知难而退(😅)的我退而求其次准备先分享与美术/审美相关的书籍。
在douban有被问过这样的问题,虽然回复了但没有系统地介绍归纳过。今天想尽自己所能,为各位介绍我平时喜欢的艺术书籍💛

在我看来书单是很个人且隐私的,它是一个人品味取向的体现。
我认为艺术类书籍与普通小说文学不同的点在于它装帧、纸张甚至于排列的独特性,它相比起文学类书籍从视觉上说更具「观赏性」和「独特性」。
或许小说书籍可以借助于电子产品来阅读,而艺术类书籍这样的特点是无法用电子产品替代的,只有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张上,你才有具体的概念,原来它们是如此地生动美丽。
从此一切都有了具象。
♪ 创世:梵蒂冈博物馆珍品全藏
(注:创世又再版了一个精装版本,我买是以上这版是第一版。)
犹记得大学暑假的一个闷热雨夜,无意间看见梵蒂冈博物馆的介绍,就兴冲冲地去亚马逊下单了。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导致这样的博物馆全藏是非常稀有的。12斤重的份量十足,翻开书页时,仿佛自己此刻正置身于磅礴的宗教壁画中。

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除大英博物馆、卢浮宫之外全世界艺术爱好者最为向往的艺术胜地。
从拉斐尔、达·芬奇等文艺复兴时期,再到新古典主义、西方绘画史的重要画家,各个艺术流派的代表作,在梵蒂冈博物馆内都能找到相应的藏品。

可以说全世界的艺术精华,在梵蒂冈这个小小国中国的土地上得以尽情释放。

个人认为最考验藏品书的一点就是纸张优劣和色彩,而《创世》很好地达到了阅读者的视觉需求,尽最大可能将藏品本身的色彩还原。

甚至像《西斯廷礼拜堂挂毯》这样的藏品,在纸张上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布料的编织和缝隙感。

能拥有《创世》是我的幸运。
如果有一天能去到梵蒂冈,那它就像是在去之前的功课指南;如果去不了,那我也能通过《创世》对馆内藏品一览无余。
虽然不信教,但读的时候感觉到上帝在爱我,非常爱。第一次翻阅时的感觉直到现在都没变过。
你可以不了解这幅画背后的故事、甚至不知道作者是谁,可当你看见它时,你会为其呈现的景象、留下的颜料肌理、人物的悲悯神色而流泪。无法说出感受,震撼和感动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就是绘画的神奇之处。
♪ 图画史——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
大卫·霍克尼好像是现今在世最贵的画家,他的作品涵盖一切媒介。
我想大多数人对大卫·霍克尼的印象都是那几幅代表作的游泳池系列,霍克尼把配色运用得炉火纯青,殊不知他的理念也值得一看。

霍克尼说:「要转述所见,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图画。」,还提出「不论制作工具是画笔、相机抑或是电脑程序,不论所处位置是在洞穴石壁还是电脑屏幕上,它们首先都是图画。」
我很喜欢这样的说法。的确,图画是比文字更早的表达方式,或是你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心情也能通过画表达,晦涩的明显的,都能是图画。

注意到了吗?扉页的绿松石与橙红的配色就取自于照片中霍克尼身后画作最大面积的两个颜色。
其实我日常生活中的穿衣、设计的运用,都是来自于这样的艺术大拿给予的细微巧思。

大卫·霍克尼与马丁·盖福德将西方绘画的传统采用对谈方式将美术史解构,一点点剖析。即使不是美术专业的朋友也能买一本收藏,慢慢了解霍克尼的妙想世界。

艺术家生来就对描绘世界的各种方法感兴趣,而纪念碑式的图像更值得永久传承下去。
♪ 梵高手稿
多亏大学时不知天高地厚选修了西方艺术史,正好老师又给放了梵高的纪录片。
此前对梵高的印象只是停留“疯子”、“向日葵”、“割掉自己耳朵”这样浅薄认知的我,在看了纪录片后深深爱上了他,并且深切感受到他是一位如此值得世人喜爱的伟大画家。

描写梵高的书籍有很多,《梵高手稿》与之不同的点在书名就显而易见。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信中精心挑选出150封私人书信与250多幅高品质再现的罕见画作手稿与草图。光是这两点理由就让人无法将它不收入囊中。

当时的梵高还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
除了珍贵的书信和手稿之外,我认为梵高对颜色的观察和形容也是本书很值得看的地方。比如——
紫色的花朵(胭脂红和纯净的普鲁士蓝)从醒目的柠檬色背景中脱颖而出,花瓶和桌面则是更深的黄色调,造成一种奇妙且不相称的互补色,而这种对比又互相增强了彼此。

揭开书皮,书籍本身不是通常中规中矩的背脊,而是用作旧感的书线扎起。这也是我很喜欢的部分。

我对艺术有着强烈的信仰,坚信艺术如激流,将人带到极乐之境,不过,人本身也需要付出努力。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
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第一次读到这段时流泪了。
我感受你,我悲伤你,我理解你。
♪ 小星星通信
奈良美智的自传,如果从文学性上来说是没的😅
如流水账日记一般地记录了奈良美智求学和绘画过程中的心境。可贵地是,他的热情在文字里全部展露。
这种力量是很感染人的,于是迷茫的我才会一次次阅读,从高三艺考到进入社会三年的现在。

如同星星一般,给我力量,给我方向,指引我前行。

还有装帧编排,采用了错页、断页、线形本和大量手稿穿插其中,就像奈良美智的亲笔日记此刻正落在我手上。这一切,都非常奈良美智。

从目录和序开始就用了大篇幅明黄做基底,希望的黄色,看了真叫人心情变积极。
值得一提地是奈良美智的率真趣味至始至终贯穿全文,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影响着我。每次看都能或多或少被激励着。
最近设计「365 SEE YOU EVERYDAY」的系列海报中5th的「通信」就来源于此。

小电台就是我的广播,「....BBIBBI」就像收音机调频产生的电流声。发出信件,请您按时接收通信。
♪ 清单:关于爱与奇想的124张纸条
最初是被这装帧吸引,购买后发现内容如装帧一样奇趣十足。

翻开书的内容尽是124位各式各样的人写下的124张关键词形式的纸条。
例如牛仔准则——


清单的出现已有很长的历史,每个人大概都曾试图罗列自己条目来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内心的情感。
本身就很喜欢关键词的书写,把灵感和想法像关键词一样随手记录在笔记上,等日后在好好总结整理成完整的语句,也可以就以关键词的形式让它永久停留。
这大概是我的idea之书,当思维感到枯竭时,就打开翻翻,看看124位朋友的奇思妙想。
♪ 几米是我最爱的绘本画家
最后想写写几米。
应该和我年龄相近的朋友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几米,《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月亮忘记了》都是他著名代表作,其中好几部都被影视化,金城武梁咏琪主演,再不济也能从心相印餐巾纸的包装上看见他的画。
他是影响我最深、也是最爱的绘本画家。

专门用一栏书架来放几米。
几乎每本都有,影响最深的还是《履历表》,几米把形形色色的职业者用履历表的形式表现,除去丰富细腻的画作之外惊喜地是几米的感知度和观察力。
我想他应该是我出生以来(单方面)接触到的第一个这么敏感温柔的人。

小时候给我对于长大的全部想象,长大之后又像是成人童话,治愈伤痛。
就这么,脆弱的心一次又一次被几米温暖拥抱了。

我心里有一个小孩,每当她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她就躲进角落。角落里有歌等着她唱,谜等着她解,有回忆等着她凝视,有梦想如落叶一般等着她收拢,拾起。
在这里,她轻轻呼吸,慢慢走路。音符与音符之间的空白,形成了音乐。在静默之中,在留白之处,有一片美丽新天地。
我心里有一个小孩,她每一次躲进角落,都只是暂时的缺席。 因为,她需要一点时间,重新找到她在世界的位置。
——《躲进世界的角落》

我真的,真的诚心推荐各位,买一本几米。
注:随便贴一些很精彩的绘本画集,给各位提供参考。我都是小时候在书店买的,出一本买一本。现在在亚马逊或是当当应该会有集中的系列,买起来更划算也很方便。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看到了这里。
第一次写书单推荐,有些紧张和负担,斟酌语句和用词恰当,不知各位是否可以从我质朴的文字里感受到真切的心意。
从来不觉得艺术是多么高深且不能轻易谈论的。在艺术面前,人人都有欣赏和表达的权利,艺术也不是只限定于小部分人。
只要你有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眼睛,其实身边处处都是艺术之美。
以上推荐的书,对我而言都是如同圣经一样地存在。随时随地看都会受到启发,产生想要去创造的动力,是我的人生书籍,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