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內疚感」
寫給長大成熟卻為人子女的我們:
這個年假雖然已經過去,與家人團聚的點滴卻可能仍在心頭縈繞。
很多成年子女在外打拼一年,帶著無人知曉的辛酸與疲累回到家,多數時候,都渴望能夠好好放鬆,與親友和睦溫馨地相處片刻,被親密與接納的連結所滋養。
我們中的有些人可能早已在熟悉領域小有成就;回到家中,又彷彿變回永遠是父母的小孩,獨立成年後養成的習慣和觀念變得與家庭傳統格格不入。
家庭情,是一份溫暖,亦是一段羈絆。為何父母一方面期盼孩子長大成人,另一方面又會對此生出感慨,覺得子女不再聽話了,不服管教?隨著長大,我們的心智和身體都愈發成熟,怎麼反而拿捏和父母之間的互動變難了呢?
看到這封信的,你或許還是耿耿於懷父母難聽的言語或權威的態度,不想要去體諒父母,但假如你更了解父母的心情,在爭取自己空間的時候知道如何照顧父母,那麼事情還是會有希望變得越來越好的。
隨著孩子成年,家庭權力能否讓渡給下一代,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有的家庭會允許孩子「地位躍升」,凡事多了幾分話語權。
而有的父母會害怕面對「孩子不再需要自己」的感覺,於是,當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規劃與主張,父母的第一感覺是「自己好像沒用了,不再被需要」,感覺自己的價值感失去了根基,不曉得要從哪裡建立。這也是真實的失落。
更有甚者,父母會說一些不中聽的話,將孩子稱之為「自私」、「不顧他人感受」,伴隨強烈的情緒反應。
這些過程都讓子女很恐懼有自己的想法,害怕那種不被父母接納和拒絕的感覺,也讓親子之間的誤解更深,讓子女產生「成長的內疚感」。
其實,你真的完全不必內疚,即便父母親的反應一時無法消化,你也不需要內疚。當你知道父母親一時間無法接受,你願意給他們一點時間,這就是很好的接納,你已經在照顧父母的心情了。當子女穩得住,不會和父母計較的時候,父母也會慢慢開始發現,他們其實可以依靠子女,也開始願意聽子女的意見。換句話說,當你能夠照顧父母的心情的時候,其實你已經用行動證明自己足夠成熟,無需再用言語爭論。
父母之所以如此,並非是因為父母看不到或不願意承認孩子的能力在日益成熟,而是因為父母也是人,孩子成長,他們會感到自己好像沒用了,自己的價值感失去了根基,不曉得要從哪裡建立。這也是真實的失落。
他們從小可能也有很多時刻是這樣被對待的,曾經有過「被拋棄」的失落傷口沒能修補,或是自己的生命中缺少足夠的認可與尊重,以至於很難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放棄這段曾經給予他們百分百滿足感和被需要感的親子紐帶。
因此,在孩子走向獨立時,父母可能同時感受到自豪、滿足、痛苦與被拋棄感。
誠然,身為子女,逐漸想要一些為自己做決定的自由,而父母則希望通過影響子女來獲得他們眼中更良好的結果,也希望感受到「他們是對的」,他們是被尊重與認可的。
這本身都沒有問題,但當彼此需求不一樣的時候,即便初衷是善意的,家庭里的成員往往會發生衝突,經歷挫折、傷害與失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解凍這些親子之間的誤解,可以嘗試遵循如下的原則,讓原生家庭的溝通變得不那麼坎坷。
1.瞭解父母的恐懼、擔憂是什麼,他們的情緒上曾經經歷過哪些傷痛,讓他們無法放下心中的擔憂,才會讓他們對認定的結果有如此強烈的期待。
2.理解父母也需要一點時間來習慣子女的成長,練習放手,與適應和親子關係新的邊界。子女以他們預料不到的速度在成長著,這也會讓你們之間的邊界變得十分不確定,甚至變得脆弱,請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面對與接納成長和變化的必然性。相信他們。
3.為父母提供過渡階段的情感支持,在雙方意見不合的時候,仍然讓他們了解你和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會因為你與他們意見不同而淡化。
4.拒絕被控制和內疚操控。
5.認可父母的價值,誠心誠意地表達感恩。謝謝他們在你生命中做得對的事情。
6.用溫和但堅定的方式,有意識地維護自己的自主權和獨立權。譬如嘗試「我-話語」,即「當我聽到⋯⋯ 我的感受是⋯⋯ 我會以為⋯⋯ 我希望你可以⋯⋯ 」,你還是願意表達自己的需要,也願意讓他們慢慢去接受你的期待和這種溝通方式,這也是為了未來你們長遠的健康互動打造好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