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经济学的工具箱,即使一脸懵逼,还是很有意思——《认识经济》读书笔记1(1-2章)
作为一个从小讨厌数理化的文科生,在经历了社会的的毒打后,觉得不应该只沉浸在文学作家们描述的虚幻中,是时候开始建立一些社会生存工具的知识体系的学习了,偶尔选择了这本对于门外汉也比较友好的《认识经济》。
这本书在第一章中讲到稀缺性的经济学意义中,引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孟加拉国的的经济学家穆罕穆德•尤努斯因为创建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对穷人进行借贷业务,帮助穷人获得贷款走出贫困,获得了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这个例子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点,一个是经济学中的資源稀缺性的意义,一个是看起来“差的資源”如何经过“组合”“调配”和“规则设置”变成了好的資源甚至“优良”且“稀缺的”資源。第三个是,我们可以在为了“谋取”利益的同时做“善事”,第三个有意思的点就在于,往往“谋利益”被赋予了某些“贬义的,世俗的甚至”奸商“”剥削“的刻板印象,但是我这里所说的”谋利”完全是中性的词汇。往往艺术家和学术学者的区别很多都在对于“词汇”上的是否情绪化或者情感化的解读,我想如果这是一个剧本,穆罕穆德•尤努斯只有两种人设可以选择,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为了救助贫穷不为任何利益也不考虑任何经济收益从而建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只为可怜那些身无分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穷人,是一个伟大且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经济学家。第二个人设可能更加戏剧化,尤努斯是一个只为了沽名钓誉用可怜的穷人获得名声,并且狡诈的运用了经济学知识,不仅要通过借贷给穷人获得暴利同时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很显然,第二种更符合剧本创作的,然而真正的生活并不是这么的非黑即白,一个经济学家的思维并不可能会接受毫无回报的经济行为,当然经济理论和经济学模型也并不是为了谋害某个类别的人群而产生的,所以我们接下来客观的看一下这个例子。而我也要从我的工作专业,影视项目的資源调配的角度,来看一下,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把“差”資源通过整合和人为规则来变成优势”資源“这一点上,对于我之后工作的指导性具有的意义。
穆罕穆德•尤努斯,在创建孟加拉银行的初始,我不知道都有哪些原因,但是解决贫困,一直是经济学家至今未攻克的难题,所以我们不必夸大其中的善良意义也不用刻意吹毛求疵其中具不具有什么高尚的品德,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关于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课题,贫穷关联了很多社会生活中许多不稳定因素,是社会生活中的隐藏的危险催化剂,现在看起来,只要和贫穷沾边,就是“差”的資源,甚至谈不上“資源”,而银行的借贷规则很简单,借贷给有能力偿还的组织或个人,利用时间差赚取利息利润,把大把固定资金流动起来,从而增大社会上的流通货币的市场价值,但是,很显然,“穷人”并不具备可以最优的把这笔资金通过运作获得最大价值的市场流通货币,也存在最大的不可偿还风险,显然不是银行借贷的目标,但是,一定数量的“穷人”也是一种人力资源,也具备社会生产中的劳动資源的属性,而这一被普通银行所放弃的“資源”如何才能拥有借贷”价值”呢?尤努斯运用了设置规则,激化了穷人这个”坏資源”的化学反应。哲学家们都知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大,是不可估量的,尤努斯利用主体的欲望和约束,设置了必须5人一组来申请贷款,而组中的每个人都与其他成员的成功是利害关系,同时如果一个人不能偿还贷款那么组中的其他人都不可以再次贷款,与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个道理,风险的拆解也是必要的,拆解后的风险中反而往往夹杂着机遇和机会。也许一个穷人,是“差”資源,那么三人以上的,就不一定完全“差”了。每个穷人为一个能量单位,同时都拥有正负两种能量,那么5个能量单位来分担借贷风险,同时5个主观能动行所发挥的“牟利”能量也会把正负能量好好的运用在如何偿还贷款甚至获得更多的利益当中的,可能这种能量甚至会高于其他银行的那些优质客户。当然可以说,所有的分析都是马后炮,但是分析所具备的价值是提醒后人,总结公式和方法论。
我前面说过,我的专业影视制作也是一门生意,某些时候,尤努斯的这套方法论很适用于影视项目的整体資源调配和规划,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制作人,都拥有最优的資源,最好的财力,这个时候,经济学的资源整合思维,以及稀缺性和机会成本以及边际决策都在整个项目的初期做整体项目大盘的资源配置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和指导作用。举一个例子,我之前曾经工作过的一电影家公司,在公司处在一个关键增长的节点上遇到了一个项目选题,这个项目是一本小说的改编电影,当时公司在决策的时候进行了公司内部意见调查和院线意见调查,调查结果都是负面的,而最终总裁的决策是,要做这个项目。很显然,一定是某些我们普通员工和影院没有看到的一些“資源”和“利益”在其中影响了总裁的决策。我先客观的分析一下这个项目的剧本情况,首先这是一本畅销书作家的连载小说,拥有固定的粉丝群体和黏度较高的年龄受众层,但是作者将掌握版权为筹码要求做导演,此前他从未有过院线作品,而在当时2012年,2013年所谓的影视ip和流量等词汇还没有侵袭整个影视行业,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制作方和创作者的经验积累和过往成绩。同时该小说和作者在粉丝群体之外存在较大的口碑争议,这对于当时的影视作品无疑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小说题材受众群体分层较为清晰,并不具备多圈层传播突破的优势,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只能执行到信息到达这个层面,而信息转化票房的概率较低,同时不被院线看好,拥有较大的排片市场压力,演员阵容没有较有院线影响力的演员(另外演员的选角也是一个資源整合1+1>2的典型案例,后面会提到),这样看起来,和尤努斯创建借贷给穷人的乡村银行的境地有些相同,所有的資源指向似乎都是负面的,那么影响总裁决策的关键是什么呢?如果从优势资源的角度分析,乡村银行的借贷业务发展起来一开始唯一明面上的資源就是那些不被其他银行看好的“客户”,他们不拥有银行最喜欢的不动产和其他财富形式,他们只拥有想摆脱贫穷的欲望和作为”劳动力”的个人或家庭成员,而我们公司现在所面对的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我门面对的是不被市场销售端看好且手中有限甚至存在巨大口碑风险的项目,公司现阶段面对这样的项目就好比尤伦斯面对的那些想通过贷款来改善生存状况和命运的穷人一样,需要做出一个决策,这个决策关乎着公司的下一步,也关乎着项目合作方的下一步,同时,它关乎着两个词,一个打破,打破现有的甄选项目的决策体系,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就是“创新”。书中对于创新的解释是:创新是你所希望的正确解释。也许你的想法尚未被使用,只是因为这个想法太新颖了。如果你已经想出了一个真正新颖的想法,无论是新技术还是新颖的商业模式,因为他之前不存在,所以人们尚未使用它。但其实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现实生活中,创新这个词往往是个“马后炮”的词,成功的结果才配得起创新。当然这个词在一切事情没有结果的时候并不足以说服决策者去做一个没有实际经验的决策,其中的未知性和风险控制都是不可判断,可以说是一个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决策。
那么对于这个项目最直接的表面的决策因素是什么呢?是一组社交数据。在当时一个国内很大的社交平台上这部作品所产生的周边讨论及话题量是惊人的。这个数据可以说是最直接影响决策的重要一点。在当时,还没有所谓的流量的概念,没有人会去在意社交讨论量和影视产品的直接关系,甚至是市场转化率,在当时人们大部分还是去电影院买票,看影院推荐,甚至有些发行执行人员还在运用假装客户打电话给影院咨询某部影片何时上映的方法去影响一个影院经理对于影片的市场性的判断,现在想想,中国电影真的是在后来的5年间和中国网络一样飞速的发展了。但是,在当下的情况下,这种“创新”的决策和想法,会让我们可能面对的是“市场失灵”的风险,市场失灵时少数主流的公司或规则已经占据了主要市场,并且有可能我们无法阻止他人迅速复制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大程度上一些决策和想法并不可能完全执行甚至去实现,这就造成了市场失灵的可能行。那么这个决策依然是具有很大风险的。那么重点来了,其实每个决策,最重要的是什么?决策的背后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仅仅是盈利么?就像尤努斯教授,他的目的仅仅是经营一家盈利的银行么?很显然,不是,至少不仅仅是这一个目的。一开始我说过不去戏剧化的揣测教授的动机,但是这个决策反推,教授的目的除盈利之外,那就是帮助孟加拉解决部分贫穷人口的问题,使穷人脱贫也在这个决策的的目标之中。所以,除盈利意外的目标,一定是很多大家看起来不怎么盈利的决策都得到了执行的原因。经济不仅仅是盈利,这是狭隘的,也可以反过来说,单纯的盈利并不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建设,应该是在时间和发展的纵横轴之中立体的建设起来的,让“经济”在整个人了社会发展中占有一个重要的推进位置。那么我们决定做这个电影项目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除盈利外的目标是什么?首先,我们是一家发行为主要核心业务的电影公司,更多作为电影市场的服务端来创造价值,服务受众把好看的影视作品送到市场上,服务创作者,把他们的产品投入市场通过商业化来带来盈利,让其有资金进行后续的创作,而我们当时创立不过两年,前期虽然做了许多电影的发行工作,让整个业务运作起来了,但是依然不具备很强大的品牌效应,而此时的发行市场似乎已经稳定的掌握在几家较老牌的发行出品公司手中,他们掌握资源和院线的信任,甚至创作者的青睐,而我们这个新兵,做项目的目的除了盈利之外还有就是,树立自己的发行品牌,打破发行市场的格局,我们要来上桌分一杯羹。而此时,整个电影市场和中国的互联网化都已经暗自汹涌。这个项目的优势从这些目标出发,就会发现一些优势,新入的影视创作者更容易接受新的规则和方式方法进行项目运作,新的发行方式和市场营销方式会得到更多的支持,打破,永远是革新的第一步,这个项目拥有了互联网数据的基本优势,也是一次数据流量对于影视内容受众转化率的一次有效实验,同时,因为没有已经被市场效应带高的的创作班底和演员,让整个成本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成本风险可控,而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这位新转行的导演,对于自己作品的商业化具有强大的想“赢”的特性,这都是对于决策来说积极的优势。所以,往往除盈利意外的目标,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决策因素。而“盈利”,我们不能狭义的去看他,所有的营收,都应该去用时间衡量。最终这个项目低开高走,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创造了当时发行史上的一些亮点成绩,使公司获得了发行口碑,为后来的公司发行业务在整个行业里的口碑和市场占有是一次里程碑的战役。并且也在电影的宣发市场营销上实验了很多新的方式方法,第一次尝试预售,第一次实行大量的线上活动,第一次尝试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卖票,也让更多按照以前评价体系所评估的“坏项目”看到了希望,多了一种选择,同时,因为创作者,演员,发行方都在这个项目中发挥了很好的“想赢”的主观能动性,在商业上获得了很高的盈利。当然在这里,是做一个商业盈利的分析,至于影片的的艺术性就不做讨论。作为一个影视产业的从业者,我觉得,每个电影都有每个电影的使命,有的电影是来改变整个世界的,有的电影是来改变某个人的,有的电影是为了留下来的,而有的电影只是为了充实这个市场让市场经营下去让这个产业在经济上可持续下去的。而对于观众,可以从中获取的信息,情感,共鸣或者是任何当下自己想要的,就可以给这部满足自己观影目标的电影打一个好评。
这本书的前两章,很好的打开了我作为一个门外汉的对于经济学的新的认识,或许,我们不应该抱着他很宏大且复杂的心来走进,又或者狭隘的定义经济就是赚钱和铜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理论是经济学家解决问题的工具箱,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工具箱有很多,哲学去解决思维逻辑和认知的一些宏大的世界观问题,而经济学也可以应用于实践去解决和帮助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决策,哪怕是你拥有一张优惠券应该如何使用,都会涉及到边际决策和沉没成本,这本书用很多例子去分解了一些看起来令人很迷茫的经济学名词,把经济学深入到社会最基本的生产生活中,至少对于我这种门外汉是很好的初级经济知识体系认知学习的基本书籍。
© 本文版权归 颜傲娇 Jasmi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颜傲娇 Jasmin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胡阿姨 (3人喜欢)
- 楼上的小女孩儿 (123人喜欢)
- 2024最后一夜 (3人喜欢)
- 关于拖延,回避情绪和愿望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