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这么好的事
查看话题 >两个外国女人,在中国吃成了食神
欢迎关注公众号:虾扯谈:)

01
林留清怡买了一把新菜刀,刀尚未开刃,她也不知道该如何料理砧板上的食材,只能切出一堆大小不一的葱、姜和猪肉。
烹饪学校的老师王主任说,你要是到饭店打工,一个月能拿到350块钱,算你走运啦!
另外一件没让林留清怡想明白的事儿,是哪里能磨刀。她以为在路边摊或者附近的小卖铺,很容易找到磨刀匠。于是,背着一把菜刀、骑了好几趟胡同的她,连个磨刀匠的影子都没看见。

殊不知,磨刀的小贩可遇不可求,他们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不经意地与你擦肩而过,嘴巴里喊着「强刀磨剪子喽!」
最后,她只好回到原来的厨房用品商店,换了一把现成的可用的菜刀。

「买刀磨刀记」只是林留清怡学习中国厨艺的一个小节点。在北京某个烹饪学校,她跟着大师傅学习煎炸炒炖,在课堂上和来自各个地方的学员抢备好的食材,还以每2个小时30元的费用请学校的王主任为她「开小灶」。
至少目前看来,林留清怡的学徒生活过得有姿有色。那是2000年。
02
我们把目光转向1994年的成都。英国留学生扶霞·邓洛普来到四川大学,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但是她被当地的饮食文化吸引,从凉拌鸡到豆瓣鱼,从鱼香茄子到爆炒腰花,她迷恋这里调味料的香味,甚至能在秋天的清晨被一个锅盔叫醒:
「趁热吃,一口咬下去油脆脆的,里头的面又有嚼劲,味道也丰富可口,花椒刺得你双唇麻酥酥的,像在跳舞。」
在这么一个阴湿的秋天,还有比这更美妙的早餐吗?

那个时代,留学生像宝贝一样被关照。他们虽然居住在奢侈的孤立之中,但是只需要走出宿舍楼,就能被四川生活的喧哗与躁动所淹没。
扶霞爱逛菜市场。很快,她就把菜场里的小贩们认熟了。眯眼的太婆爱坐在一罐罐调味料中间,穿着深色西装的卖花人靠着砖墙就能打盹,经常打照面的大学老师,总是把自行车篮子里装得满满的,有大葱、有豆芽、有菠菜、还有生姜。

成都这座城市慵懒无忧的气质深深地影响着扶霞。没过多久,她心里绷紧的那根弦松了下来,开始真正地打开自己,观察体会这座城市。
当然咯,体会这座城市最好的方法无非是——美食!
03
这是两个外国人书写的关于美食的故事和经历。
林留清怡的这本叫《寻味中国》。
扶霞·邓洛普的这本叫《鱼翅与花椒》。

林留清怡来到中国,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为美国的报纸杂志写稿。身为一个ABC,她在上海感受到了强烈的身份认同差异。这种疏离感深深地强化了她对中国菜的兴趣:就算无法与人交往,至少可以与食物发生联系吧?
于是,林留清怡去北京报了一个正式的烹饪班,希冀系统地学习中国厨艺。毕业之后,她白天在脏兮兮的面摊打工,晚上再去北京最高档的餐厅用餐——因为她还是一名杂志的美食编辑。
在探寻美食的道路上,林留清怡碰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烹饪学校的张师傅、上海本地美食家江礼旸、餐厅行政总厨梁子庚等等,这些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为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中国提供了令人难忘的片段和缩影。从餐桌上不仅能看尽中国社会的风貌百态,美食也慰藉了人们的心灵。

读《寻味中国》的时候,我总是把林留清怡和另一位美国作家何伟联系在一起。他们的书籍名称很相像,林的是《寻味中国》,何伟的是《寻路中国》。细化到某些场景,两位外国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也大体一致,比如,中国人生活场景里对于个人隐私的不重视,以及人们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类似看法。
扶霞·邓洛普和林留清怡算是同行。她做了一份亚太地区新闻报道助理的工作,读了几个月关于中国的新闻和资料之后,她决定要亲自去看看这个国家。
第一次接触中国食物是在香港,餐前的开胃小吃几乎让她作呕:这是一道凉拌皮蛋,蛋被一切两半,蛋白不白,呈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皮蛋彻底打破了扶霞的底线,尽管在吃的方面,她一向以大胆而著称。

随着对中国饮食文化深入的了解,以及对成都本地美食从抗拒到热爱,扶霞了解到,中国人在「吃」这一方面,堪称「啥都吃」。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一筷子下肚,你就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的文化归属、动摇最根本的身份认同——这是多么大的冒险呀!
所以,《鱼翅与花椒》这本书写了啥呢?扶霞说,这本书写的就是中国菜带给自己的出乎意料、不可思议。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英国女孩儿,去了中国,吃毛肚、啃兔头,啥都吃了,后果嘛,可想而知。
04
说说两本书里的一些小细节吧,值得回味。
林留清怡作为美食记者经常出入各种高级餐厅。中国记者大驾光临之前,总是会先通知餐馆,而且从来不需要付餐费。写美食评论也有套路:如果食物不怎么样,那就描写环境好啦。免费享用一顿大餐之后,店家往往会奉上红包,以确保美食记者的食评是积极正面的。
餐馆和记者各得其所,记者饱了口福,餐馆生意兴隆。

想想我们现在的食评环境吧,是不是跟林留清怡笔下20年前的状态差不多?甚至更差。
扶霞在《鱼翅与花椒》的序言里就写到,中国人啥都吃。1992年,广州的清平市场里,笼子里关着獾、猫、貘等动物,它们的样子都相当痛苦,药材摊上摆着一麻袋一麻袋晒干的蛇、蜥蜴、蝎子和苍蝇。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改变了许多,却似乎什么都没变。
小肥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北京冬日逛吃指南,看看地不地道? (24人喜欢)
- 今年的许多顿美好的饭,是和朋友们一起吃的:) (25人喜欢)
- 南京三家好吃火锅,一般人还真找不到 (11人喜欢)
- 在徐州两天,吃了10家店 (12人喜欢)
- 南京一人食5家小店:点评搜不到,只能线下找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