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这是我阅读的第二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第一本是《罪与罚》,当时看的时候稀里糊涂的,看过就只是看过,并没有多大的感受。这次看《卡拉马佐夫兄弟》以为也是和《罪与罚》一样枯燥难懂,可能是这段时间知识结构的改变,再次阅读陀氏的作品时,能感受到大师高超的叙事技巧。整部小说采用多视角叙事模式,一个人的形象总是由多个人塑造,A说B是一个邪恶、虚伪的人,C说B是一个正义、善良的人,而B出现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读者猜测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里面人物的塑造总是建立,推翻,然后又建立。
这本小说的主题和哲学在米嘉向阿辽沙自白的第一章已经点明:“美这个东西不但可怕,而且神秘。围绕这件事,上帝与魔鬼在那里搏斗,战场便在人们心中”。陀氏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在卡拉马佐夫一家,老大米嘉、老二伊万和老三阿辽沙分别象征人的肉体、理性和精神这几个不同的方面,而私生子则代表被侮辱、被伤害和被剥夺继承权者。这些人物全部粘在一张道德哲学的网上,谁也别想挣脱。上帝与魔鬼为争取控制他们的灵魂而厮杀。陀氏的作品被后人苦心探索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揭示人的心灵隐秘、革命、俄罗斯和宗教。陀氏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卓越成就,走在后来得到专业心理学家们确认的许多原理前头。比弗洛伊德早生三十五年的陀氏,在小说记录了他观察人类感情活动的惊人发现。他曾详细的写到过人的表现狂、俄狄浦斯情结和青春期变态心理,他认为梦是由潜意识心理活动引起,并非源于理智,而是发自欲望。在他描写的“偶和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过着独立、封闭的生活,与其他成员处于隔离状态。《卡拉马佐夫兄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这样一户人家。陀氏观察到人身上有专横跋扈的倾向,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欲。他发现爱的因素中包含着对所爱者行使权力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所爱者就可能同时既被爱又恨。
小说里面作者一再强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总是插入话语让读者相信这个是真实的故事,说来好笑,如果是以前我也许就相信了。作品里作者利用有限全知叙事视角,给读者制造悬念和冲突。一开始我并不喜欢里面的人,觉得他们太单调,随着阅读的深入,人物形象越来越立体,也越来越复杂。这里面的人物塑造符合陀氏对人类的观察——人身上有专横跋扈的倾向,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欲。里面的老大、老二、老大的未婚妻、老大的情人等,他们内心都曾有过暴烈、邪恶的想法。我想任何人内心也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我自己都有过,当身处不安或不公时,就会莫名的暴戾。小说里面提到小朋友也会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你”这样的话,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小朋友们遭受不公时偶尔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人听见了有时会觉得恐怖,其实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说这样的话不代表他们是乖孩子,他们说了这样的话也不代表他们是坏孩子。大人不说,但是他们会做,这样的人反而更恐怖。小说里说了杀人话的是米嘉但是最终杀人的是私生子,正如米嘉自己说的他虽然暴力、堕落、放纵。但是他内心也有底线。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你选择善或恶的分界线。
小说里面长老去世给阿辽沙留下许多真理,这些真理不过是作者借长老之口给读者的。“昔日的悲痛会渐渐转为祥和安谧的欢乐——这正是人生的一大奥秘。温良明净的老境将取代热血沸腾的青春。”人的一生都是平淡的,强烈的情绪不管悲喜最终都会被时间冲淡。
‘“你有欲望,那就满足你的欲望,因为你和大富大贵的人拥有同样的权利。不要怕满足欲望,甚至还应有更多的欲望,”——今日的世界便是这样教导的。世俗社会认为这便是自由。这种扩大欲望的权利会导致什么后果?对富人来说是自闭和精神自戕,对穷人来说则是眼红和谋杀,因为权力是给了,而满足欲望的办法尚未指明。”’长老的这段关于人欲望、权利、方法的论断至今仍然如此,欲望大于能现实能承受的范围人就会产生无尽的痛苦!
爱的因素中包含着对所爱者行使权力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所爱者就可能同时既被爱又恨。小说里面米嘉的未婚妻对米嘉估计就是这样吧,女人的心里真的很复杂。她不喜欢米嘉,因为自身骄傲,所以成为米嘉未婚妻,后来她遇上伊万,明明喜欢伊万,却非要和米嘉在一起,不愿意离开米嘉,认为自己爱米嘉,永远不能离开他,哪怕受到米嘉情人侮辱也不愿离开,算是自欺欺人吗?后来因为伊万又出卖了米嘉,自作自受?复杂!其实有时候想想,这个道理是不是也可以用来指代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他们爱孩子,为孩子付出,就想对孩子行使权力,如果不能,那么就对孩子产生暴躁的心情(恨倒是谈不上,不过也有一些极端例子有恨)小说下部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最后的审判,米嘉律师的一些观点十分犀利,人们在意的不是杀人案,而是儿子谋杀父亲的案件,大家甚至更希望米嘉是凶手,因为弑父案比谋杀案听起来更吸引人,这种猎奇和变态心理如今也有,就像有些人跳楼自杀,许多人旁观,旁观者并不是关心能不能把自杀者就下来,而是自杀者什么时候自杀!
“生了儿女的还算不得父亲,生了儿女而又尽到责任的才算是父亲”这个是米嘉的律师为了给他辩护的诡辩,但是也是陀氏借律师的口向读者传达的观点。今时今日的社会,这个观点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围绕这个观点——生而不养,怎为父母?一百多年前作家就提出这样的想法,可见作家的思想是如此的敏锐和智慧!里面米嘉律师辩护是数落米嘉父亲的例子何尝不是事实。
不管怎样小说到此结束,里面的宗教我很难理解,但是里面人内心的隐秘这个这题很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