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丝路(一):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追忆丁酉年秋,我踏上了行走丝绸之路沿线的探寻之旅,丝路沿线也是令我神往已久的一条人文、自然风情景观带。丝绸之路,这个熠熠生辉的历史名词,通常是指从长安到罗马之间的带有浪漫色彩的陆路线。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早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国家战略,关于丝绸之路的种种传闻与掌故也变得愈加脍炙人口。人声鼎沸之下实则听风附议者居多,真正通晓丝绸之路背后历史真相的人寥寥无几。吾不敢妄称学人,实乃一介云游者尔尔,仅凭浅薄见识独自跋涉访古。

言归正传,这趟旅程始于宁夏中卫到甘肃张掖划上句号。与以往的旅程有所不同,此次行程因公事羁绊不得已分割为两段,中途一度辗转到帝都执行公务。待到行程结束,已是十一月初临近立冬时节,前后耗时竟长达一月有余。选择中卫做为跋涉起点,是我几经规划线路的结果,中卫不仅与甘肃景泰毗邻,加之处于包兰铁路线上,由此乘车入陇非常便捷。 时隔一年之后,我再次踏入塞上小城中卫,临出发前我特地跟小时掌柜打个招呼,嘱托她帮我留意能否有拼车伙伴。乙未年秋,我专程赴宁夏游览,就曾到中卫沙坡头畅游一遭,下榻在她打理的风沙渡青旅所感受到的惬意体验,也是我在那趟旅途中最难忘的记忆。又是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硬卧,总算在(2017年)九月份最后一天的子夜时分抵达中卫站。这次我预定的是她打理的另一家青旅——漫江湖,这家店距离中卫站很近,步行用不上十分钟到。
待我找到漫江湖青旅店门,小时掌柜还没歇息还在前台守候着,纵使难掩满面倦容,她仍热情洋溢地招呼我的再度到来,一如一年前在风沙渡青旅初识她所感受到的气息。我还清晰记得,小时掌柜给我办理完入住手续,得知我没来得及吃晚饭,主动递给我一个烤红薯,虽说已是凉透了的烤红薯,掰开吃起来心底却是暖意融融!满江湖照比风沙渡宽敞了不少,设施也更为齐全,小时的事业似乎实现了大跨越。当然,她也担负起更大压力,兼顾两个店面势必要搭上更多精力。国庆前夜的满江湖青旅显得比较寂静,我入住的八人间里仅有两个住客(包括我在内),不禁预感到寻觅拼车伙伴的希望渺茫。
翌日,起床吃过早饭后,我就独自去乘车前往一年前擦肩而过的寺口子景区。小时已经尽力帮我问询了,无奈没能觅得同道中人,但她也给我提供了详尽的攻略。虽小有失落倒也不影响游览兴致,按他我提供的攻略,先到中卫汽车站乘坐前往宣和镇的班车,到宣和镇后再打车直奔景区。

寺口子景区分为东西线,东景区属喀斯特地貌,以峡谷怪石著称,西景区则属丹霞地貌,以人文传说显扬。我先从西景区走起,入口处访古山门前矗立的大块石上刻着“苏武牧迹”四个大字,早先听小时掌柜说过相传寺口子是苏武持节牧羊的“北海”。穿过山门入口,沿景区暨定参观路径徐徐前行,两侧皆为延绵不绝的赭红色山体,与一年前游览固原火石寨的情景颇有相似之处。寺口子山体上的植被比较稀疏,时值金秋时节,草木枯荣,无形之中却给这片丹霞平添几许浑厚、苍茫之意。踏在砂石路上,时而环顾左右布满坑洼的山体,不禁冥想寺口子是如何与苏武这个历史名人关联起来的?
行至传说中的苏武栖身处所——黄龙岭,只见一条长长索桥横跨两侧山体之间,如一道飞虹划破天际十分醒目。这条索桥被形象地称之为“云汉天度”,苏武栖身和圈羊的石穴分处索道两端。我分别攀爬到这两处遗址内观摩、探寻,都是天然形成的洞穴,恰好又非常对称地分居山谷两侧,怎能不叫人产生无限遐想?那两处洞穴距谷底落差不小,沿开凿在陡峭山体上的栈道攀爬都觉艰险,一千多年前的苏武若想在此处圈羊栖息无异于天方夜谭!起初我觉得是寺口子太缺少人文掌故的缘故,恰如沙坡头附会上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我也忽略了再荒诞的传说都自有其历史溯源,寺口子西线地峡深处有座苏武庙,据文献记载苏武庙的修建与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子庆王朱旃有关。明洪武26年朱旃被分封至宁夏就藩,父皇朱元璋嘱咐其要“勤民奉天藩辅帝室”,从小生长在江南烟柳之中的朱旃打心底不愿迁徙到荒凉的塞上,朱元璋为了让其专心戍边,遂下旨敕造苏武庙。历史上,寺口子因其所处银南之门户、卫宁之屏障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宁夏属于九边重镇之一,朱元璋选择在此立庙的寓意不言自明,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告诫朱旃,时刻牢记自己就藩宁夏所担负的使命,以苏武为榜样恪尽职守不辱臣节。


原本打算继续奔赴苏武庙、苏武断桥、米钵寺等景点观瞻,又看到地图显示的距离都太过偏远需驱车前往,只得打消此想法转悠完黄龙谷便走出西景区。东景区又被称之为“寺口子大峡谷”, 跨过东线山门一眼望见连绵起伏的巨石山峦,抑或是由无数奇石拼接成的山谷,有的突兀耸立,有的光滑如镜,可谓神态各异、相映成趣。步入到怪石嶙峋的峡谷中,抬头仰望只见天际被山石遮蔽成一条线状,随着行进得越发深入,路径也愈加狭窄逼仄,空间甚至紧凑到只容两人错身,简直在夹缝中踟躇前行。峡谷两侧的崖壁光滑如磨,其形态却是凹凸不平,极易让人产生曲径探幽之感。东线的游览路径被巧妙地规划成一个椭圆状,穿梭了一段峡谷又顺着钢管搭架的台阶翻越一道道崎岖的山岭。小心翼翼地缓行于笔陡如削的崖壁边沿,不由得不感叹寺口子山势之险峻,无怪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每处可容身的陡坡缝隙都是天然的掩体。每当翻越过一道山岭,都会觉得终点在望,行至近前却又峰回路转,山势之蜿蜒曲折实难一眼望穿!


从寺口子东景区走出来,等候不一会儿就坐上了开往中卫市区的班车,寺口子游览一遭着实消耗不少体力,我几乎一路睡到中卫汽车站。鉴于早已饥肠辘辘,决意暂不回青旅先去找吃的犒劳一下自己。有幸再度来到中卫,又怎能不再去吃一碗蒿子面。为此,我还特意去找寻了一年前吃过的那家面馆。不曾想,去年那个座无虚席的面馆,如今却已房门紧锁、不复声息。无奈只好随机另找一家面馆叫了碗蒿子面吃,尽管吃完之后余味悠长,却又不知何故仍觉小有落差。

等我返回漫江湖青旅,小时已经忙活得不可开交,一大波游人蜂拥而至并占据了青旅的各个房间。见此情形我连忙去收拾好行装,到青旅会客厅暂且等候,去往甘肃景泰的列车发车时间较晚。等候间歇,我碰巧遇到了小时的老公杨警官,那会儿他刚送完几个住客去沙漠露营地。先前仅在小时的朋友圈上看过他的照片,我便无拘束地上主动前打招呼,他也热情洋溢地招呼着我,时不时给我递烟上茶。杨警官不但长得挺帅气,性情也非常随和,自带亲和力更易让人产生一见如故之感。我们俩交谈得不亦乐乎,小时忙活玩一段落,也坐了过来与夫君一起招呼我。就这样,我与小时两口子畅谈到临近列车发车,我背起行装与小时和杨警官挥别。当时,我由衷为小时赶到欣喜,杨警官从山区派出所调回市局,不像一年前在风沙渡青旅凡事亲力而为,甚至觉得她将会把店面打造成一面金字招牌!
抵达甘肃景泰时,已是10月1日半夜时分,就近在景泰站旁边找了一家像样的宾馆下榻歇息。到10月2日一早儿,吃过早饭就赶往景泰汽车站乘坐去往黄河石林景区的客车。黄河石林位于甘肃省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虽然名为“石林”但它与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石林完全不同,其主要成分是砂岩、跞岩及黄土,是岩层经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力侵蚀等作用而形成的,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奇特的地貌。

记得在去往黄河石林景区的路上,天色始终阴沉沉的,时不时降起连绵细雨,似乎预示了这趟行程将要波折不断。客车刚到达龙湾村,我正准备拎起行装下车之际,只见一个30左右岁的青年女子突然蹿上车来,一个劲地跟大家白话起黄河石林的游览线路及接送安排。客车司机也在一旁为她帮腔,虽说我历来比较反感“黄牛党”,看导航发现从龙湾村到景区尚有几公里路途,没做多少考虑就应许下。那个女子是龙湾村当地人,每到节假日就在家门口揽点私活,按西北人称呼习惯,姑且管她叫尕姐。跟尕姐走的乘客,先被安排坐上轿车去往景区入口,怎料行至半道就被交警拦下,要知道她曾吹嘘自己在景区又人脉。眼看要撑不住场面,她又赶紧联系了老乡驾车马车驮我们几人,途中又淋了一阵儿雨,折腾一溜道总算来到景区入口。


黄河石林景区由八个沟谷组成,可供游人参观游览的主要是饮马沟大峡谷。赶路间隙,跟尕姐报名的俩学生会同我一起拼乘驴车游览大峡谷,也许是一溜道走得心烦意乱,我不假思索地应许了他俩。这俩学生其中一个是景泰本地人,我也按习惯叫他尕娃,赶上国庆假期领同学到家乡游览。我原以为那会是一片民风淳朴之地,可在景区门口的副食摊的经历,却又让我有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感!尕娃和同学在那个副食摊买泡面吃,想当然地觉得可以沾光给水壶灌点开水,怎料摊主——一个七八十岁上下的老妪蹿了过来,硬生生向我索要了水钱二块。我气不过埋怨几句,尕娃埋头吃着泡面不作言语,只是暗自偷笑,旁边摊位的摊主帮腔老妪,说什么老人家烧水不容易要理解云云。穷山恶水养刁民,眼看局面比较复杂,索性不再与老妪争辩,等那俩人吃完泡面一起结伴走进景区。
随后的游览经历,又深刻告诉我乘坐驴车游览至多是一种华而不实的噱头而已。坐在驴车上,首先发觉到视野大受影响,车顶冠盖遮蔽了不少观景角度,再就是坑洼砂土路面所导致的颠簸感。虽然视野受限,我仍能窥见黄河石林的雄浑壮观之像,风与水合力绘制了千峰万仞的沟谷地貌,环顾四周随处可见落差不一的岩柱、笋尖、陡崖、洞窟,峰回路转,移步易景。行走在饮马沟大峡谷的游人无一例外将会被两侧高耸挺拔的峭壁、岩柱映衬得极其渺小。看景区简介得知,黄河石林的高度可以达到60~200米,喀斯特峰林相对高度不过30~40米,由此可见,黄河石林在气势上远盖过喀斯特石林。就以寺口子为例,与黄河石林比较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乌云密布的天际反而让它显现出深沉厚重一面,更以它非石非岩的特质,呈现出一副千姿百态的立体画卷,俯拾皆是的奇峰绝壁有的好似雄狮,有的好似苍鹰,有的好似大象,有的好似风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我们也时不时让将驴车停下,走到崖壁前驻足观赏片刻,景区给每一处奇特的景观都起了个诗意无限的名称,比如西天取经、屈原问天、霸王别姬等等,世间万物从无绝对称谓,不妨任由思绪驰骋、肆意想象。


饮马沟大峡谷谷底陡崖上建有一个观景台,尕娃和他同学选择开卡丁车上去,我则去乘坐缆车登台。站在最顶端俯瞰峡谷上下,虽笼罩了一层薄雾,沟壑纵横、群峰环峙之景象依然清晰可见。凝视密集排列的奇峰、峭壁,顿觉周遭好似一片别样的“林海”。极目远眺蜿蜒流淌的黄河,此际犹如一条狭长曲折的跑道,从矗立挺拔的石林中,巍峨陡峭的崖壁旁贯穿而过。黄河石林集雅丹、丹霞、峰林于一体的独特地貌奇观在此处方可观瞻得更为立体,也才能领略到雄、奇、险、古、野、幽的原始风韵,还进一步将粗犷、雄浑、朴拙、厚重的大西北特质完美展现!
从观景台下来后,尕娃和他同学已在驴车上等候,看到人数齐全了,车把式便立即驾车朝景区入口处回返。我和尕娃先后给尕姐去电,呼叫她赶紧安排车辆接我们回去坐客车,毕竟时候不早不宜再继续逗留。尕姐却喋喋不休地给我们几个推荐羊皮筏子、快艇等游览项目,我坚决地回绝了并敦促她尽快履行约定。就在这当口,尕娃和他同学又改变主意决定在龙湾村住一宿,甩开我转往别处继续逛景。等到尕姐驾车开到,看此情形她不住地骂这俩后生做事不讲究,要我说尕姐、尕娃都是一丘之貉!结算驴车钱的时候,尕娃就诓了我一把,让我多付了些车费,回去的路上,尕姐也让我多掏了部分车费......
在赶回景泰的路上,我反复考虑是否离开景泰转往下一站目的地兰州。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再住一宿,列入行程计划的还有一个永泰古城,既然难得来一趟也不想留有太多遗憾。永泰古城位于景泰县西南27公里处的寺滩乡,是一座修筑于明代的军事堡垒,因城堡形似金龟,又名“永泰龟城”,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我也一次偶然机会,知道的永泰古城,从传在网上照片看,那是一座孤悬在戈壁滩上的荒寂之城。城垣和房屋都由黄土夯筑,残破得只剩下梁柱架构的门楼昭示了它曾是一座军事卫城。近些年环境持续恶化,并且持续干旱,导致古城内的居民纷纷迁出,留下来的都是催催老者。古城周边荒凉、萧瑟的意境,加之从内到外未经修饰的原始古朴的容貌,很容易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与感怀。如此景象,惹得许多影视剧组到此取景,也被摄影爱好者们视作拍照圣地,老乡家的羊群都成了最上镜的“模特”。

早有所闻,去往永泰古城的路途多有不便,没有公共交通线路可抵达那里,若想动身前往只能从自驾和包车中选取其一。费了好一番周折,总算跟一个出租车主谈妥价钱,约定载我去“龟城”转悠半天再负责给我送回景泰汽车站。我收拾好行囊坐上“专车”向“龟城”进发了,因为前天晚上一直降雨的缘故,一路上雾气氤氲始终驱之不散,似乎又预示着这趟行程难以尽兴。路况也较为糟糕,很多路段坑洼不平,得亏司机师傅车技过硬,有条不紊地载我抄近道入“龟城”城垣内。

犹记得当时城中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根本分辨不清方向。我只能凭直觉沿巷道徐徐前行,甚至挨个院落摸索,好似盲人摸象一般,毫无头绪地探寻着“龟城”的脉络。尽管视野模糊,我仍能逐个巷子、院落之中穿梭自如,还顺着城墙一路绕到外筑甬门——永宁门,也就是“龟城”中的“龟首” 。 在永宁门驻足片刻,我便很走运遇到当地乡民正赶着羊群出城门,也惹得好些个守候许久的人端起长枪短炮连忙跑到羊群前。

漫步在古城之中,发觉一切都还保持着原始风貌,巷道都是砂石土铺就,道边没有路灯,古老的方井依旧在使用,夯土房舍似乎从百十年前留存至今,时光恍若在此处停滞不前!我的思绪却又绕回到现况,止不住去想永泰古城讲真是因为环境恶化而逐渐成为孤寂荒城的吗?直到我有幸遇见古城文保员李崇仁老先生,横亘在脑子里疑问才变得清晰明了。李老先生是永泰古城里的“名人”,曾经当过永泰小学的校长,退休后不愿居家闲坐,主动申请去做的文保员。永泰小学是城内保存最完好、格局最气派的一座庭院建筑,它建成于1920年,系中西合璧的哥特式风格,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三所民国小学校之一。现在的永泰小学早就被辟为展览馆,李老先生几乎每天都在那里坐镇,经常给来访的游人讲解永泰古城的掌故。
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明廷为防御蒙古部落的侵扰而修建。主持修筑永泰城的是时任三边总督李汶,他曾多次率军在此地与蒙古部落交战,鉴于原先的要塞已毁于战火,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在永泰川修筑了这座坚实的军事堡垒。永泰城城墙上有炮台12座、城楼4座,城下有瓮城、护城河,城南北两侧分别指向兰州和长城方向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当时,兰州参将就驻扎在永泰城内,统辖兵士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属设有火药厂、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南依老虎山、东北接永泰城,西临大砂河的永泰城,一度成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

至于永泰古城如何的变成今天的样子,李老先生总结为是近几十年来天灾、人祸累加造成的,我却认为还是人祸因素更大。曾几何时,永泰川是一片水草肥美之地,不似现在荒滩戈壁的面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为了响应全国上下大炼钢铁号召,不仅将永泰川上的树木伐光,永泰城里的100多颗古树也被砍伐殆尽,明清时期的庙宇高楼,也被一拆而空......这还只是永泰古城所遭劫数的开端。李老先生还说,他小时候永泰城还是风调雨顺,后来变得常年刮风沙,雨水也逐渐减少。到来“文革”时期,当时景泰县革委会里的一个头面人物,借“破四旧”的名义,派人到永泰城中大肆打、砸、抢之余,又拆走许多古建架构上的梁柱、雕饰。本世纪初,景泰县政府大搞水利工程,将黄河水用水渠引到离古城10公里的地方,并动员古城的居民搬迁到水渠边的移民点居住。
谈到这里,李老先生也唏嘘不已,曾经的金戈铁马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风尘中,“酒肆商行,旗幌昭然;茶亭饭馆,四时飘香”也随雨打风吹去,如今的永泰城像一位牧羊人,独自守望在荒凉旷远的戈壁滩上。他又说以后也许会有所好转,景泰县政府已经着手开发古城旅游设施。我只能默默为古城祈祷,但愿景泰县政府在对“龟城”进行开发时,能够恪守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宗旨,切勿重蹈其他地方“破旧立新”的覆辙,让古城再遭受一次劫难......与李老先生作别,我又在“龟城”稍微转悠几圈,看快到约定时间了,便连忙去找司机师傅会和。

正当司机师傅驾车从永宁门驶出古城之际,浓雾竟霎时散去,茫茫戈壁也露出面貌,我也不住地回头遥望永泰古城,直至它从我的视野中彻底消失!
后记:从永泰古城返回到景泰县,很快就买好票坐上去往兰州的客车。回顾当年由夏入陇跋涉丝路沿线的历程,在中卫开了个好头,在景泰不巧赶上天公不作美,重要的是还遇到了恶俗的人和事。因此,我的标题引用大词人元好问的一句诗: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小时掌柜看似如火如荼的事业也发生了重大变故。我也是过了很久才知道,漫江湖青旅是她与别人合伙经营的,来回奔波于两个青旅也牵扯了她太多精力,甚至到了旅游旺季身心都严重透支。等她孩子出生后,她不得不关掉了老根据地沙坡渡青旅。就在去年九月份,她与合伙人因在经营理念上的巨大分歧,以致于发展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漫江湖青旅也宣告关门。虽然看到小时在朋友圈说有了孩子以后,事业心没那么强了,当下只想把心思放在带孩子上。青旅界少了一个爽朗、知性的小时掌柜,也难以再寻觅另一个“风沙渡”,两度交集欢快过往是永恒的旅途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