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
一开始确实是满怀着希望,兴冲冲奔过去的。
作为矿工的女儿,不娇气是第一生存法则。当煤灰吃光了爸爸的肺,三岁的女孩儿,并没有长久哭泣,因为,身边还有个疼爱自己的妈妈。
两年后,妈妈也死了,医生说因为肺炎,细姨说因为心碎。五岁的海蒂什么也说不出来,她只是仰起头看看医生,又看看细姨,也许他们俩说的都对?
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常常是笑的。有着世界上最善良心肠的细姨,笑着领养了海蒂,海蒂笑着在细姨讲的故事里入睡。细姨的故事里,海蒂的爸妈始终是男女主人公,始终深爱着彼此。
从小缺爱的孩子,心往往是凉的,是硬的,如冻土深埋、寸草不生的荒原,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很难幸福。幸运的海蒂,心田始终被源源不绝的爱滋养着,柔软、轻盈,五谷丰登,鸟语花香。
有了这样厚实的底子,所以,当磨难一个接一个袭来,海蒂,才能够站稳了脚跟,不慌不忙。
细姨老病缠身,无法照顾海蒂了,海蒂开始了漫长的流浪,从一个亲戚家换到另一个亲戚家,名单长得足够填满一整张纸。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流浪生涯只有一站就结束了,从苏州上船是起点,到京城下了船就是终点,外婆喊着心肝儿肉儿已经在等着她,她不过从锦衣玉食的林府,换到玉食锦衣的贾府而已,还多了个整天围着她团团转的宝哥哥。
可是林黛玉依然爱哭,年纪轻轻就把自己哭死了。
简的流浪生涯有三站,父母双亡后,第一站首先来到舅舅家,和肥胖的寡妇舅母干仗,和心眼比筛子都多的表姐妹干仗,和拳头比自己硬的表哥干仗,成功干翻一大家子,如愿以偿离开人间地狱般的舅舅家,进了慈善学校,发现原来这里才是真正的地狱。凭着铁一般的意志,简熬了过来,拎起小行李箱,来到她流浪人生的第三站:到某庄园当家庭女教师。
爱情来了。可是简不肯屈尊把自己放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一朵花。平等最重要!于是,把男主人和自己都折磨得够呛之后,简终于体面地结婚了,爱情和道义、情爱和尊严两全了,从此生儿育女,岁月静好。
我不知道为什么好看的小说里,孤女那么多,林黛玉是孤女,简爱是孤女,海蒂也是。我在写小说《贝拉的二十二天》的时候,一开头也是不由自主,先把贝拉的爹妈都写死了,真是活见鬼!
也许这样的设置,类似荒原,规整、黯淡、忧郁、阴冷,有了这样大片的冷色调的背景,如果今后开出花来,才能够格外明媚鲜妍。我有一个画家朋友就喜欢这么画。
后来觉得贝拉太可怜,虽然只是我笔下虚构的人物,也犯不着如此折磨人家,于是修改了开头,让他爸爸消失,妈妈始终陪伴。
孤女,这两个字本身就散发着冰冷的气息,像是碎玻璃渣子掉到了冬天的雪地上。海蒂除外,她始终是笑着的,虽然她每天都有足够的理由哭。这一点,很像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情感基调,不过,那两位都是孤儿,男人嘛,总归阳刚些。
插一句:最近遇到烦恼的读者,可以看看这两部历险记,好玩得很,保管你看了哈哈大笑,一肚皮闷气全跑光。一笑解千愁。
继续说海蒂。这时候她已经13岁了,被一位远方叔叔收留,直到16岁。这三年看似平静,却是海蒂有记忆以来、最难熬的三年,因为婶婶无时无刻不用锥子般的眼神盯着海蒂,严格教导她淑女应有的言行举止。
为了打掉海蒂的倔强和骄傲,让她学会谦卑,婶婶三年来打断了很多根藤条。
这一天,婶婶再次提醒海蒂应该感恩叔叔婶婶的仁慈,应该用实际行动报答恩人。怎么报答呢?海蒂警惕地竖起了耳朵,婶婶直截了当地说:退学,到一个寄宿学校当女佣。
海蒂不肯,海蒂还想继续读高中呢。于是,一向以淑女兼善人自居的婶婶暴怒了。在此关键时刻,擅长用报纸遮挡面孔、装聋作哑的叔叔,拿出了一封信。
那是海蒂从未谋面的舅舅,临死前寄来的信,将自己在蒙大拿的土地和房屋,赠送给世上自己唯一活着的亲属:外甥女海蒂。
16岁的海蒂跳了起来,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房屋,自己的家!再也不用寄人篱下看人眼色。上帝的安排总是神秘难料。无论婶婶怎样激烈反对。
于是,满怀着希望,海蒂兴冲冲奔了过去。
她的行李少得可怜:几件衣服,一双叔叔穿过的旧靴子,一副新的帆布手套,一本指导垦荒的《农业手册》,以备遇到难题时急来抱佛脚,最后是一个藤篮,里面趴着一只猫。
舅舅的信里,特意嘱咐要带一只猫来,因为屋里和田里的老鼠都太多。这只猫,是海蒂的同学查理送的,善良的查理兄长般呵护着海蒂,是海蒂的暗恋对象,也是学校里很多女生的暗恋对象。查理刚参军不久,被派到了法国去打仗。那时候,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
看到这里,我松了口气,还好还好,还有一只猫,一只会捉老鼠养活自己的猫,一只毛皮温暖柔软、会跳会叫、会发嗲会生气的活物,与海蒂一起抵御孤独。
事实上,在后来的一年来,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这只猫确实给了海蒂莫大的安慰。当海蒂想说话的时候,它是唯一的倾听者。
海蒂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火车,车厢里的情景却令人丧气,邻座的牛仔大叔们,衣服肮脏,头发油腻,满口粗话,大声嘲笑像海蒂这样的垦荒者是白痴,被当局天花乱坠的宣传手册骗昏了头,以为蒙大拿是牛奶蜂蜜之乡,实际上蒙大拿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荒原。海蒂被说得又气又急。
蒙大拿车站一片冰天雪地,海蒂下了火车,冻得半死,上火车之前的美好希望,也跟着冻掉了一半。好心的邻居卡尔一家赶着马车来接她,带她去见土地官,办理手续。那是1917年,政府鼓励全国各地的居民,到辽阔的蒙大拿拓荒,条件是一年之内,八分之一的土地上种满农作物,边缘栽上篱笆。
也就是说,海蒂一个人必须在一年之内,耕种40亩土地,即使全部种上最好侍弄的亚麻和麦子,也是一个16岁姑娘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另外还要栽种480根篱笆,交37块钱手续费,才能够变成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
海蒂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够接受命运的安排。父母亲留下的遗产不多,区区几百块钱,眼睁睁少了下去,因为海蒂要买的东西太多了:面粉、玉米粉、盐、肥皂、煤油、罐头食品等等。
好心的邻居卡尔,用了一整个白天,才把海蒂从火车站所在的城镇,送到了的农场。而在农场,最近的两家邻居之间,骑马也要快跑一个多钟头才能到达。
海蒂勉强撑住,在有人的场合,一次次摁下内心的惊讶和失望,保持表面的淑女的镇静和风度。可是,怎么也没想到,舅舅信里提到的房屋,又小又破,小得连原先叔叔家的仓库都不如,破得连原先叔叔家的鸡窝都不如,墙上裂缝大得像参差不齐的蛀牙,风一吹咯吱作响、摇摇欲坠。屋里地上漏进了雪,到处是黑黑的老鼠屎。
憋了一路的眼泪,此刻终于在黑夜里,掉了下来。换了是我,我也会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太大了。可是海蒂很快就止住了眼泪,哭有啥用呢?
房屋虽破,日常用品齐全,她升起炉火,融化雪水,擦洗桌子和碗盘,晚上穿上所有的衣服、戴上帽子、搂着猫咪,钻进被窝,借着猫咪的体温,度过了垦荒生涯瑟瑟发抖的第一夜。
无穷无尽的磨难开始了:
井边打水时,冻僵的手指头牢牢粘在金属手把上拿不下了,幸亏邻居九岁的男孩来用温水救了她;
给母牛挤奶时,经常被牛尾巴抽肿脸;
一只野狼袭击母牛,唯一的武器是地上捡起的石头,幸亏查理以前教过海蒂打棒球,所以能够精准击中目标,狼悻悻离开;
手和脸经常被冻裂流血,脚冻肿了,只能在鞋子里塞报纸取暖;
天太冷,面粉发酵一次次失败,面包硬如石头,需要热水泡才啃的动;
栽篱笆不是想象中把棍子往地上一插那么简单,需要在坚硬的土地上挖洞、深深埋进柱子、压紧、绑铁丝网……腰背胳膊酸痛得几乎断掉,手磨出水泡,可是工程进展缓慢到远超过预期,照这个速度,也许要海蒂九十岁才能够完工;
野马群狂奔过来,眼看房屋要被马蹄夷为平地,海蒂脱下外套和衬裙,拿在手里挥舞,只穿着内衣蹦跳吼叫,吓唬领头野马改变奔跑方向……
所幸每一次都化险为夷。因为海蒂永不服输的倔强,更因为邻居们的热情帮助。海蒂的另外一位邻居是独居老头,老头不声不响地帮助海蒂栽篱笆,栽得笔直而整齐。
残酷的环境迫使大家抱团取暖,任何一家,单凭一己之力都无法完成繁重的农场工作。
不仅仅烤了好吃的野樱桃派要骑马送给邻居分享,更要互相借农具、借马、借牛,按照日期排好顺序,大家一起依次集中到一户人家,连小孩子都要帮忙烧饭洗碗,举集体之力,才能够完成播种、耕田、收割这些重头戏。
孤女海蒂,一个对农场和庄稼一无所知的城里姑娘,就是这样一点点完成了艰难的垦荒工作,也一点点收获了纯真的友谊。被亲戚不情不愿收养时,感受到的只有屈辱与冷漠,而这些毫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却给了海蒂大家庭般的温暖。海蒂庆幸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她果然重新找到了家。
甚至还有爱情的萌动。绥夫特,一位笑容迷人的英俊小伙子,海蒂第一次见到他,就不由自主红了脸。虽然早就听说绥夫特性格蛮横,仗着家里有钱,经常欺负穷邻居,但是,手脚勤快、不肯浪费分分秒秒的海蒂,因为他,第一次停下劳作,大白天的,对着天空发起了呆。
蒙大拿的天空就像大地一样平坦,低低的,平平的,没有树,没有山。
并且,因为他,晚上摸着一如既往亲亲热热拱在自己怀里的猫咪的头,海蒂第一次感到了仅仅有猫作伴还不够,如果有人作伴就不一样了。
也许真正的爱情都是这样,无关理智,无关教养,无关道德审判,只是莫名其妙被吸引,毫无道理想亲近,分开了就没理由地空虚,见面了就没头脑般欢喜。只是想和他在一起,单纯地在一起,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这就够了。
像所有情不自禁的恋爱一样,绥夫特换了新衣服,皮靴擦得雪亮,头发用发胶抹得纹丝不乱,邀请海蒂参加乡村舞会。
海蒂没钱打扮自己,箱子里找来找去,只找到一件没有破洞的连衣裙。聪明的她,从其他破衣服上剪下些布条,作为花边,用细密的针脚缝到裙子上,寒酸的裙子因此漂亮了许多。
她用肥皂加热水,仔细清洗皲裂的脸蛋、粗糙的双手和干枯的头发,临睡前用破布条把头发一缕缕缠绕起来,第二天起床,解开布条,头发变得蜷曲蓬松,妩媚动人。
舞会上他们俩好开心啊,不仅因为单调生活里难得的音乐,更因为看见了对方眼里的火花。
可是,仅此而已。爱情的消逝,像萌发时一样快。
绥夫特仇恨一切敌对国,特别是德国,发展到仇恨一切德国人。这种僵化狭隘的观念,在战争时期很有市场,他手下的一帮人,将这种似是而非的狭隘观念,发挥到了极致,经常欺负老实巴交的卡尔,仅仅因为卡尔是小镇上唯一的德国人。
他们甚至欺负卡尔的妻子,不许她去教堂唱赞美诗,即使她的嗓音婉转动听。他们追逐、殴打卡尔年幼的孩子,使得孩子被迫退学。
然而,卡尔一家是海蒂在蒙大拿最早结识的朋友,海蒂越是维护卡尔,越是招人仇恨。最后,卡尔一家被人放火差点烧死,而海蒂的仓房也被人点了火。
虽然绥夫特一直反对手下人的过激行为,虽然绥夫特拼命救火,但是,海蒂和他之间的误解,已经无法消弭。
同时,绥夫特作为地道农场主的儿子,很想扩大自己的产业。他给了海蒂一个好价格,足够海蒂从艰苦的垦荒工作里彻底解脱,在镇上买个房子和店铺,舒舒服服享受轻松生活。
绥夫特以为这是一举两得的高招,因为土生土长的他,深知海蒂仅凭一腔热血,无法征服冷酷的蒙大拿,无法按时完成垦荒任务,无法最终获得土地证。
可是,海蒂再一次误会了。心比天高的她,此刻依然相信天道酬勤,依然天真地以为土地证唾手可得。
何况,几个月来,她已经把这块贫瘠的、洒满汗水的土地,当成了多年来流浪生涯的终点站,孤女唯一的立脚地,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没想到,绥夫特居然要霸道地夺走自己最心爱最珍贵的东西。海蒂又惊又怒又失望,口不择言,伤害了绥夫特那颗和海蒂同样敏感而高傲的心。
两个人短暂的甜蜜,至此彻底被仇恨代替了。
好吧,这仅仅是一次意外,一次萌动,就让它随风去吧。
海蒂虽然心痛,但是,她没时间伤感。一年的时间期限快到了,她的亚麻和小麦,长势很好。她在油灯下仔细算账,欠食品店、杂货店、农具店的钱虽然多,但是只要亚麻和小麦收割完毕,卖掉,应该足够还债,足够挤出37块钱手续费给土地官。
一切都很好。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毁了一切。所有的梦想、所有的希望,几分钟时间,全碎了。海蒂果然还是低估了蒙大拿的残酷,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她安静地站着,没有眼泪,绷紧了一年的力气全没了,全身失去了重量,荒原的大风迎面吹来,她踉跄着,几乎站不稳。
让风把我吹走吧,除了债务,我一无所有,比当初离开婶婶家时还要糟糕。
该怎样还债呢?当初就是因为不愿意亏欠别人,所以才来到蒙大拿垦荒。没想到如今亏欠的人更多,除了经济债,还有人情债。
报纸上的一则招工启事引起了海蒂的注意。这正是一年前婶婶竭力劝她退学去的地方。好马不吃回头草?笑话,活命要紧。海蒂写了信,成功地获得了这份工作。寄宿学校的女佣岗位,包食宿,只要六个月,海蒂就可以还清所有债务。
上帝的安排总是神秘难料。
还有更好的消息。一年来海蒂坚持给暗恋对象查理写信,描绘她的垦荒生活的酸甜苦辣,查理因为身在战场,死神冰冷的灰色翅膀,一次次扑打着他的额头,居无定所、生死无常的残酷环境里,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信,给了查理很大安慰,于是查理也经常给海蒂写信,倾吐对死亡的恐惧、对战争的厌恶、对牺牲战友的不舍。
虽然关山阻隔、战火频繁,两个人的通信时断时续,但,稳固的情感,就是这样潜滋暗长了。爱情有很多种,英俊的绥夫特昙花一现式的激情,是一种,查理细水长流、相依为命般的关切,是第二种。
第二种,让人更踏实吧?
在海蒂离开蒙大拿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查理即将回到美国,回到他和海蒂共同的家乡。在最后一封信里,查理坦然地向海蒂表达了自己的爱:我喜欢的是一个有着伟大梦想、笨手笨脚的投手,问题是,她也喜欢我吗?
海蒂满怀着喜悦,回了信。然后收拾行李,带不走的农具、家具、房屋全部拍卖,母牛、马、猫咪各自找到了爱它的新主人。
拒绝了邻居们的热情送别,海蒂一个人来到蒙大拿火车站,上了火车。当初是怎样独自来到,如今还是怎样独自离开。这是她保留的最后的骄傲。
蒙大拿因为海蒂的离开,变得更寂寞,剩下的邻居们,也许可以把寂寞切成一片一片,放点盐腌一腌,放在炉子上烤一烤,下酒。
车厢里的情景和一年前一样,邻座的牛仔大叔们,衣服肮脏,头发油腻,满口粗话,大声嘲笑像海蒂这样的垦荒者是白痴,被当局天花乱坠的宣传手册骗昏了头,以为蒙大拿是牛奶蜂蜜之乡,实际上蒙大拿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片荒原。
这一次,海蒂没有生气,她笑着承认:是的,天真幼稚的我,低估了垦荒工作的难度,虽然我尽力了,可是,蒙大拿实在没有办法养活那么多的人。
火车开动了,海蒂平静地坐着,看着窗外的荒原。一年里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海蒂重新找回了爱,找回了家。在别人心里找到了家,也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家。对于一个孤女来说,也许,这是最重要的收获。
下了火车,她要做6个月的女佣。6个月以后呢?不知道,凭神秘莫测的上帝安排吧。
这就是小说的结尾,海蒂笑着离开了,带着明天会更好的坚定信念。可是作为读者的我,却哭惨了。为她一年来的挣扎而哭,为她的汗水心血只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哭,为她虚无缥缈的未来而哭,为她莫名的自信而哭,明天会更好?未必吧?
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些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格言警句,仅仅是写在古书上的点横竖撇而已。拿手指头点着,念念,看看,笑笑,就行了,全信你就错了。
不是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普通人梦想破碎希望破碎的几率,比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吧?16岁的孤女,对未来抱有玫瑰色的希望,虽然一无所有,仍然意气风发,独自坐在火车上,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把窗外疾驰而过的风一样的未来,牢牢抓在手里。
这是青春特有的乐观气息,这是青春特有的大无畏气概。可是,作为中年妇女的我知道,风是抓不住的。未来只会比蒙大拿的荒原更残酷。所有的玫瑰终将凋零。
一无所有的孤女,想要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几乎就是一厢情愿的白日梦,满怀希望而来、受尽磨难、最终满腹伤感而去。慢慢地,会厌倦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的游戏,垂下头,垂下肩膀和手。
虽然小说的结尾暗示,海蒂很可能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取得了文学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我想说:
写作只是弱者的武器,成功者志满意得,一般没心思去计较文字。
破帽遮颜过闹市,当理想在现实面退守,再退守,直至退守到书桌前,领土丧失殆尽,除了文字在白纸上的微光,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一无所有。
因此,比起现实主义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大概是最善良的吧?他们永远只会说:从此,公主和王子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告诉孩子,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后的吃喝拉撒、拌嘴吵架。而且,公主永远不会有妊娠纹,王子永远不会有啤酒肚。
他们在孩子纯洁的眼睛里,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因为那层面纱,一切坑洼、泥泞、粗粝,都温柔起来。未来永远比现在好,未来永远是一条光明大道。
等到生活的罡风,一点点吹散了那层面纱,生活坑洼、泥泞、粗粝的真相暴露无遗,孩子揉揉眼睛,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长大了。
谢谢儿童文学作家,无限延长了我们的童年。
如果你足够坚强,能够坚持看到最后一页不掉眼泪,那么,读者朋友们,请你们去看小说《海蒂的天空》吧。祝你们好运。
很显然,写到这里,我已经离题越来越远。当然,起笔就不是读后感的标准写法,第一句就已经开始跑题。结尾我不死心地补充几句,算是亡羊补牢吧:
美国儿童文学女作家克比-莱森,花了三年时间,到蒙大拿实地考察,到图书馆和法院档案室,查找堆积如山、积满蛛网和灰尘的资料,耗尽心血才写成这部小说。2007年,这部书荣获2007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
一般人会认为:所谓儿童文学,不过是用来哄小孩而已,要么是幻想中的神仙妖精,要么是拟人化的猫猫狗狗,总之虚构的成分多,瞎编的故事多。
而《海蒂的天空》立足于真实的生活,截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一年的时间,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仿佛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切下的横断面,因而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通俗的历史小说。
读中学的时候,我最烦的就是历史课,整天死背那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枯燥乏味,而《海蒂的天空》非常谨慎地、从头到脚保持了16岁女孩的口气,文笔活泼从容,读起来轻松愉快。
这种写法,很像是当下非常流行的非虚构,作为读者,我受到的震撼,自然也远远超出了普通儿童文学作品的冲击力。
小说里还有很多小故事,比如:
海蒂的舅舅在小屋里留下一口沉重的箱子,里面藏着什么宝贝呢?
为什么卡尔一家已经有了土地证、有了亲手盖起来的冬暖夏凉的砖瓦房子,最终也拖儿带女离开了蒙大拿?
为什么一场普通的流行性感冒,会要了那么多人的命?
为什么海蒂会低三下四地哀求她最恨的绥夫特?
看着海蒂主动搭在自己胳膊上的无助的手,绥夫特是推开了还是握住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海蒂初中没有念完就退学去垦荒,她仅仅偶尔写给叔叔几封报平安的家信,为什么当地报纸会大胆邀请一个新手写专栏?谁是发现她的伯乐?专栏后来写得怎样呢?
查理退伍,兴冲冲去蒙大拿找海蒂,可是海蒂已经登上了离开的火车,他们俩见面了吗?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吗?
…… 读者朋友们,如果你们想知道全部答案,那么,去看克比-莱森《海蒂的天空》吧,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