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命(2月)
裂缝
新杯子又出现了裂纹,在把手的位置。我发现这个的时候正在观察杯盖上那些水珠,由茶水的蒸汽凝结而成,密密麻麻,有点像远远地望见大鸟的翅膀。水珠并非一动不动,在蒸汽充足的情况下,它总是不断变大,企图吞噬周围的水珠,直至饱满,下坠。裂纹出现在把手的位置,两段射线,杯子是双层的,它们在外层,这点透过玻璃的缝隙可以辨别,茶水的金色悬在空中。我不知道这两道裂纹是不是能让内部的空气逃逸,它们看起来细致严合,它们的存在是一种告诫:这将是玻璃杯最终破碎的起点,无法被修复,我只能小心翼翼地使用。现在回想起来,我不能确定上一只碎掉的杯子是不是也早就有裂纹,只是当时未曾被我察觉。
口罩
一次性医用口罩总让我想起大海,可能跟颜色有关,还有未被展开的层层皱褶。口罩让人有种安全感,它遮掩口鼻,隔离微生物,隐藏一个浅笑。我们被告诫不要触摸使用过的口罩正面,尽量不要重复使用,有时我们还被禁止大声言说,咽下自己的唾沫和呼吸。口罩也可能是一种悖论,当它成为稀缺品的时候,没有佩戴口罩的人不得走进人群中,不得进入繁华的市场,无法购买食物,因为现在排队购买口罩时也必须戴口罩。当它成为稀缺品的时候,一只口罩都没有就是一种灾难。大型灾难之中的小型灾难。我们戴上有形的口罩依旧可以用声音和语言与他人交流,可以向人们说出事实和思想。而有一种口罩,无形的,密不透风,我分辨不出它的颜色和形态,也许还是像海,但面目狰狞,它沉没一切被称作真相的船只。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堵住我们的嘴。
孔明锁
六片半圆的残片,它们散落在桌面上,我观察其中的差异,在弧顶都有缺口,直径部分变化较多,两片是一模一样的,其余四片方形的缺口位置和形态不同。我不得不想象它们组合成的模样,不足以形成球体,更不可能是正方体,球形但缺少四个曲面是它们最有可能的形态。我想起了某道儿时的数学题:只切三刀,最多可以把一颗西瓜切成几片?这个孔明锁的最终模样便是这道题的答案,先是两个垂直交叉的平面,拦腰增加一个横截面,三刀的轨迹便是三个平面,每个平面都是一个圆形,六片半圆残片恰如其分。我接着琢磨它们弧顶缺口在组合成时的接缝,密合还是留有缺口,这属于不需要动手就能知道答案的部分,严密更符合审美,它们必须严密,十字交叉处必然出现了工字接缝。说明书早已丢失,我未曾见过它们组合而成的模样,全靠自己的想象。这是我第一次组装它们,留有的空间必须合理,不浪费,它们契合在凹槽中,我尝试了各种可能,总能找到一种拼接方式,这些弧片在准确的位置更可靠,有种逻辑上的契合,它们必须是圆的一半,整体的六分之一,它们在立体的空间之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最适合的那个。我花了十分钟找到了其中五片的最佳组合方式,才发现手里剩余的那片结构极其简洁,底部的横杠很细适合最后的方形孔径,可是我找不到方法将它插入,没有它,这个整体也已闭合,仅仅留下一个不可能的空间。我必须找到新的组合方法,或者新的插入方法,为此,我重新拆解它们,重新组合它们,带着最后残片的思考,最终我找到了整合全部的方式,在已经组合而成的五片中,挪开其中一片,让它得以占据所填充的内部空间,却改变了弧形截面所处的角度,躺下的竖面或立起的横面,观察的角度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打开了通道,一个让最后一片残片进入的通道,它也是最后的那道锁。而下次被人拆解时,它将是最先被解开的。
第一性
五岁还是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当我午觉醒来,我没有从二楼天井那个玻璃平台上爬起,而是睁开眼睛看着三楼的天井,看着周围大人们的行走,他们个个拥有独立的意识和记忆,他们的行为从个体角度上看也是独立的,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为什么是我,我的意识无法理解所处的这个躯体,它弱小,经常生病,还有待发育。我思考了很久,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一直以来,我都不像哲学家那样思考这个世界的第一性,也懒得去跟什么人争辩究竟答案是物质还是意识。无数细微的变化才是这个世界的第一性,这是我现在得出的结论,衰老、变异、氧化,甚至是一场剧烈的爆炸,那也不过是无数细微的变化组合,剧烈的部分只是时间,它被加快,如果它变得缓慢,爆炸也是细微和羸弱的。 这些细微的变化既包括了物质也包括了意识。
印象
书房里的金属板凳上有彩色布面,纵的黄和纵的绿,还有一点棕,色彩互相间隔,这就是这个椅子所呈现的印象,而不是支撑它的白漆金属椅腿。我想起一艘潜水艇,脑海里浮现的印象是鲸鱼般鼓囊的船身,圆弧的金属,时而浮出水面,时而下沉,海水在它四周滑落。对一本书的印象则分为两种,书的内容和书的封面,对哪个印象比较深刻,取决于我是否读过它。我对一个人的印象大多来自他的语言里折射出的光泽,而行为的光泽将更加持久。现在,这个世界给我的印象是这段文字开头那个平庸的椅面,间隔却毫无色彩可言,我被这间狭小的书房所困, 我被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印象所困。
语言的美学
对于语言,我有着某种洁癖,不能过于华丽,不能落入庸俗,不能矫揉造作,我相信自己的审美,坚信一种好的语言。像纳博科夫对俄语的珍视,我也珍视着自己的语言。对于生活也是如此,美学必须存在于生活之中,丑的物品必须消失,把事做到完美也是美学的一部分。而如今,在灾难面前,这种美学早已荡然无存,没能呈现在我眼前,它们也在逃避瘟疫,我的语言变得空洞、无力、不堪卒读。我才明白,粗糙的语言并不排斥美,当它们用来叙述事实,当它们的功效已经达到的时候,那是另一种美学。这种语言的美学产生于对真实的描述过程。
译本
我喜欢阅读翻译的外文小说,对译本的要求很苛刻,曾经买了六种译本的《包法利夫人》,封面有白色、普蓝色、淡黄色、红色,有精装有平装,其中一本里还有张精致的藏书票。我开始比对各个译本的差异,从法文的原文入手,其实我对法文一窍不懂,词汇仅停留在 bonjour和 merci这种简单的词汇上,也未曾与什么法国人打过交道,我硬着头皮打开翻译软件,翻译原文里的每个词汇的意思。我找到了第一部第二章最后的一句话,讲述夏尔在妻子死后的情况。原文:alors, s'appuyant contre le secrétaire, il resta jusqu'au soir perdu dans une rêverie douloureuse. 其中s'appuyant的意思是:支撑,倚靠,soir的意思是:夜晚。我列出了几个译本之间的翻译:
周克希译本:于是他伏在书桌上,沉浸在痛苦的冥想中直到天黑。
李健吾译本:于是靠住书桌,一直待到天黑,沉在痛苦的梦境。
许渊冲译本:于是他抱头坐在书桌前,沉浸在半睡半醒的痛苦中,一直待到天黑。
张道真译本:他靠着写字台,一直站到天黑,沉浸在忧伤的沉思中……
罗国林译本:便靠着书桌,沉浸在痛苦的思念之中。
朱文军译本:于是他倚着写字台站着,直到天黑,陷入痛苦的思虑中……
我发现有的译本把“Soir”给漏了,而夏尔在书桌前的姿势也变化莫测。接着我又找出了第一部第三章,对爱玛的一段描述。原文是:elle n'avait point de fichu, on voyait sur ses épaules nues de petites gouttes de sueur.其中voyait 是看见的意思。
周克希译本:她没有披围巾,看得见裸露的肩头沁出细细的汗珠。
李健吾译本:爱玛……没有披肩巾,只见肩膀冒着小汗珠。
许渊冲译本:她没有披围巾,看得见她裸露的肩膀上冒出的小汗珠。
张道真译本:她脖子上没披什么,在她裸露的双肩上可以看出一颗颗细小的汗珠。
罗国林译本:爱玛……没披披肩,裸露的两肩沁出细细的汗珠。
朱文军译本:夏尔从她祖袒露的肩头上看到一颗颗小汗珠。
我把焦点集中在“voyait”这个词上,漏译的现象依旧存在,而究竟是有观看者的看见,还是泛指的看见也有差异,至于爱玛披的究竟是围巾还是肩巾似乎并重要,因为她什么也没披,可是她究竟本来该披什么呢?我没有结论。我继续阅读这几个译本,可能不会每本都逐字逐句地读,但是会在那些有趣的地方稍作停留,像儿时拿着一只三棱镜对着太阳,看看通过它的光线分出的各异色彩。
对立面
曾经有人告诉我,判断一个人的智商高低最简单的办法就看他能否接受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这种对立听起来并非互相排斥,它们更像面朝阳光的人,以及他所投射在地面的影子。而思考者能否看到事物的影子就显得十分重要。我用这样的方法思考过往的每一件事,从极坏的部分解析出好的一面,又从极好的部分解析出坏的一面,所有的经历都在分解,它们变得越来越模糊,我对此有所警惕,我害怕陷入某种立场不坚定的境地,相比于摇摆不定,我更敬佩那些坚定的人,即便他们的坚定并不完全正确。后来,我明白了,思考对立面更多的用途并非展示自我的智商,而是为了自我和解。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从不想与之对立。
删除
很多东西都适用这样的操作,言论、抒写、拷贝甚至是记忆。对某些人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删除既不悲壮也不困难,删除一些文字跟杀死几只蚂蚁的难度差不多,况且蚂蚁和文字很相似,都长得密密麻麻的。区块链的出现肯定会让那些人恐慌,他们必然要反对,反对信息被永久记忆,而且准确无误,他们已然习惯随手删除任何可能动摇他们地位的信息,他们希望人们都失明,哪怕是视力微弱都不行,他们害怕人们储存的记忆,越多人记住,他们就越恐慌。人们的记忆就是生物区块链,记忆间的交流让人们找出真相。而删除的行为本身,也将被人们记住。
尘埃
新买的吸尘器跟上一台吸尘器的差别是电池在手把的位置,而不是靠近下面的吸头,整个结构看起来更具现代感,颜色是宝蓝色和太空灰的组合,待机时间也更长,电池可以拆卸。下午,我用它清洁房间的地板,靠近窗户的时候,突然想起窗帘上那个破洞是我在一次愚蠢的操作下产生的,想用吸尘器吸下上面的污渍,我卸下了吸尘器的吸头,忘记更换上一段细长的带刷吸管,而是直接对着窗帘,它立即被吸附上来,堵住风口,我扯下了这块成天风吹日晒的布,扯开了几道缝隙,而污渍依旧。这次,我又卸下了吸尘器的吸头,没有对准窗帘,而是悬空,寻找小片阳光底下的尘埃,它们原本在空气中漫无目的地漂浮,重力对它们不起作用,直到靠近吸尘器进风口的位置,它们纷纷被吸入,我看着这些跳动的白色入了神,想象它们是宇宙中漂浮的星辰,无法挣脱突然出现的黑洞。
梦
一直伴随在我身边的,除了书籍,大概只有梦了。就如阅读不同的书,我做不同的梦,连续几个夜晚梦见身边的人,而我并没有把手机放在枕边,它离我的床至少有两米远,所以我可以肯定,这些梦都不是由外界所触发,它们来自我自己,在这里,我不想把梦扯上什么潜意识,不到二十岁,我就已不着迷于佛洛依德。我曾写过关于梦的日记,只要做了什么梦,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开那本亮黄色封面的精装笔记本,用一支宝蓝色的钢笔潦草记录,亮黄色和宝蓝色,我觉得这是梦境的颜色,有时它们会出现在梦里,走进一栋亮黄色的城堡,内部是宝蓝色的墙。这本被记录了大量梦境的本子早已遗失,在数次搬家之后,还有一本记录日常的日记,我记得扉页上还曾被我写下这样的句子:“供后世历史学家研究。”多么自大的标语啊。这可能也是梦的一部分。我不再记录什么梦境,就算它再诡谲、再惊心动魄、再幸福,我也不再记录。我看着连续使用的“再”字入了神,它多么像一扇悬空的窗户,随时可能飞走的窗户,窗户里有梦,也许是我的,也许是其他人的。
切入点
对我来说,开启一篇小说最难的部分在于选择用哪种基调切入,开始的语气,最初的词汇,第一句话,都决定着接下来的气息,所有的惯性和持续都将被它主导。我以为生活的切入点在每个早晨,那可能是一段音乐,或一杯咖啡,有时是阅读一本书,在所有声音都被放大的凌晨四点。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我也不过生活在某种惯性之中,来自一个初始的速度,而这个惯性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以改变,我时刻担心它会滑落,我不得不处处留神,我亲眼看见很多人滑入那种无法控制的惯性之中,那是无底的泥潭。随着年龄的增长,改变惯性的可能就越来越小,陷入的泥潭也变得具有浮力,时间并没有加速的作用,时间让人衰老,衰老是一种迟滞,它让人寻找不到新的切入点。如果不曾切入到某种生活之中,时间也将是一种迟滞,衰老将变得不可见,世界将更加清晰。
神或信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里写道:“如果不知道上帝‘在哪里’——人们有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得看看所有的会变会动的东西,所有无定形的,所有起伏不定和易消逝的……”我再一次确定,她的写作与我的写作是相似的,迷恋可变的细节来自于想从其中找到这个世界的真相,就如同信仰,找不到真相的人们会寻求神的帮助,寄希望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因对这个世界迷惑,而设置出一种同样让人迷惑的无形之物,两种迷惑是相似的,互解的,而我希望从细微的部分入手,细微和宏大也是相似的,互解的,理解了细微,就能理解宏大,理解了生活的迷惑,也就理解了来自神的迷惑。我不是没有信仰,只是不想轻易把它交出去。
乙左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时间分割术 (6人喜欢)
- 影力方程 (13人喜欢)
- 音乐会员与康德的理性批判 (4人喜欢)
- 2024年个人阅读笔记 (1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