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晚随笔-
疫情慢慢好转,离开工距离越来越近了,经常听到朋友抱怨长时间不出门快憋疯,特别想上班。对我来说好像没有特别难受,反而经常很享受独自在家的舒适与宁静。每天在家练练琴,看看书,无聊的时候煲个电影,做着自己想吃的东西,放松的时候放放歌,心情不好的时候写写日记,公司还能照常发工资,感觉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嘛,掐指算算好像已经一个人待在家快一个月了。
不知道是否由于从小就长时间独处的原因,记得小时候每到晚上7点以后,父母都不在家,经常一个人在家写作业,安静到听着墙上的时钟滴答滴答走着,你能清晰的感受到时光在一点点流逝,回忆起来,这种时光占据了我很大一部分青少年时光,从最开始的孤单,到慢慢适应一个人并享受那种惬意的时光,整段时光都在你的手中流动,你可以想很多很多东西,没有边际与框架,随心而走。就好像一个随着音乐自由随意跳跃的舞者。
再大一点毕业走出社会,更加习惯一个人生活,因为性格原因不喜欢开口找人寻求帮助,所以所有的都习惯性自己一个人搞定,有时候觉得这样挺好,有的时候又觉得这样自己很不好。由于自己已经长时间习惯了太多这种时光,导致别人会觉得做朋友好像没什么问题,一旦要深入一点关系,就经常习惯性冷却,每当别人想要接近我的时候,总是下意识保持距离,最初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偶然一次了解到,这种可能有点类似于学名叫:回避型依恋人格障碍 ,大概的意思是说,当别人想靠近你的时候,你想逃,等别人走开的时候,你又会想贴近,并不是不想交际,也不是讨厌别人,只是“自我边界”意识很强,当别人踏入你的警告“范围圈”的时候就会想远离,当两个人保持一段安全距离的时候,反而能相处的更加松弛。同时别人对你的好,会容易让你不自觉的产生心理负担,让你感觉有压力和责任,当你害怕给不了他承诺的时候,就只能害怕的躲开。当我了解到之后,对自己这种情况释然多了,同时也更加能够坦然面对自己这种状态和性格。
同时我也一直深深的觉得,每个人内心都是一座孤岛,再深入的亲密关系,亲人也好,爱人也好,总有一片森林别人没法涉足,那个是属于你的内心世界,他孤独而又散发着关于你的记忆,别人无法了解你也无法读懂你,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针没有扎到自己身上,是永远感受不到真正的“疼痛”的。而且一个人的想法,是从小受到的习惯与认知所决定的,再通过后天的阅读及社会交际来增加他的知识架构到达现在的水平,两个人共同爱好就像两个交集圈,总会有重叠的部分,而现实情况更多的是非重叠部分,那一部分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去慢慢交集彼此,可惜大多数人还没有努力就放弃了。
感觉自己写的有点乱,写到哪就到哪吧,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