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205)
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安东尼・吉登斯,译者为夏璐。
本书提出了一个解释现代性及其与自我关系的新框架。作者延续了他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认为“极盛”或“晚期”现代性是一种后传统的秩序,其特征是一种发展了的制度反身性。
作者试图通过本书向读者说明,自我的反身性规划乃是一种控制形式,它与现代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对未来的殖民”的总方向并行不悖。然而,这种控制形式也带来了一种质疑上述总方向的趋势,也为晚期现代性的新政治议题提供了实质内容。 吉登斯曾经因忽略一些重要论题而遭到批评,因此在本书中,他重点关注了这些论题,其中包括有关自我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学。他的一系列关于现代性的论著是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也必将成为社会理论、政治理论、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必读文献。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男爵,英国社会学家,以社会结构理论与当代社会的本体论而闻名,被认为是当代社会学领域中有卓越贡献的学者之一。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反思;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反思;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和现代性发展的反思。曾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现任该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他的突出成就很多,其中包括与赫尔德和汤普森共同创办的Polity出版社,该社现已成为社会科学方面的主要出版机构。吉登斯与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布莱尔提倡的“第三条路”政策也影响了英国甚至其他国家的政策。其代表性著作包括《现代性的后果》和《第三条道路》等。
在这个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时候,这本书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面临的自热与社会,我也试图去尝试一些本书观点和理论的运用。
现代性事实上彻底的改变了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实质,也影响了我们经验中最为个人化的那些方面。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来对现代性加以理解;然而,由现代制度所引起的日常生活之嬗变,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与个体生活融合,进而与人的“自我”交织在一起。事实上,现代性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外延性与意向性这两极之间日渐增多的相互关联:一极是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另一极是个人的禀赋。
在一些不同情境中,我会大量的参考社会研究成果与实际的“生活指南”,这一策略并非一种为了一个确定的主题提供文献佐证之手段,实际上其本身就是我所要寻求确认的社会现象或发展趋势的一种征候。这些成果和指南不仅仅是“有关”社会过程的作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建构社会过程的素材。
现代性是一种后传统的秩序,然而在这种秩序下,传统和习惯等秩序保证机制并未被理性知识的必然性所替代。怀疑,即现代批判理性的普遍性特征,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哲学意识当中,并形塑了当代社交世界中一个总体的存在性维度。现代性将极端怀疑的原则制度化,并坚持认为所有知识都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理论假设存在着,即某些观点理论上可能非常正确,但原则上却随时可被修正,在特定时刻甚至有可能被丢弃。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多重选择的情形下,信任与风险这一组概念有着特殊的应用性内涵。我的观点是,信任是人格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般性现象,它与脱域机制和抽象体系的世界也有着显著即特定的关联。
在现代性的后传统秩序中,同时伴随着靠媒体所传递的新型经验,自我认同遂成为一种具备反身性特征的、有组织的活动。……然而,由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开放性”,亦由于人类行为所处场景的多元化和“权威”之多样性,故在自我认同和日常活动的构成中,生活方式的选择变得日益重要。具备反身性特征的、有组织的生活规划,通常被认定为经专业知识过滤后对风险的考量,而上述规划亦成为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核心特征。
自我的反身性,连带着抽象体系的影响,对身体及心理过程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身体越来越少的作为一种外在“给予物”运作于现代性内部指涉体系之外,而是渐渐变成以反身性来进行自我动员的实体。
自我的反身性投射催生出自我实现与自我驾驭的方案。但是,对自我来说,只要这些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作现代性的控制体系之延展,那它们便会缺乏道德意义。(注:反身性是本书的一个核心概念,可以理解为人所创造的外部环境与人自身及其意识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个概念的涵义有变化,并不完全一样。在我们每个人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通过反身性对外在的环境和社会形成直接的促进和增强作用。而对现代性的制度及其反身性的形成及其作用的研究,也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