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政治模型

(本文写于2009年2月12日,因为新浪博客莫名其妙的和谐,只能以这种方式重发)
通过教育,人人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柏拉图已经描绘出了他的理.想国的社会模型:权.力与能力相匹配。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对善的理念的洞见和固守成为这个社会体系的关键点。但是这个体系是否能保证不受到利.己主义的破坏呢?柏拉图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社会的最.高统.治阶级和中间的管理阶级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生活。理由是财.产和家庭是利己主义的根源,并与共.同利.益相矛盾。家庭使社会成员“私.有化”,财富是嫉妒和冲突的根源。
柏拉图注意到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同时认为享有经.济利益的政.治家的行为会违背共同利益。为了确保维持一个和谐的持久的共同家庭生活,确保善的理念被执行,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出城邦要有5040户居民和足以养活他们的人口最恰当。那么最终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的目标终极是让每个人,在一个由职业分工和社会阶.层组成的城邦中,各尽其职,人人和谐相处,按照善的理念生活。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利.己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错误,更是没有意识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相同的。在他的理.想国里,自.由的含义是指自.由的实现人们自己生活的自.由,而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生活。权利与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只能联系在一起。
那么按照柏拉图理论,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否能被贴上威..权主义、共..产.主义或者法.西.斯.主.义这些当今的政.治意识形态标签呢?柏拉图确实主张将权力交给那些“专.家”,让人民接受精英人物的统治,但是和我们今天索理解的专家和精英不同的是,柏拉图指的最.高统.治.者必须是洞见最高理念善并遵照此来行事的。柏拉图指的这些专家因为对善的洞见也是品德最为高尚的人。
柏拉图假设的前提是一部分精英人士能完全洞见善而另一些则不能。实际的情况是,既没有人完全洞见这一崇高价值,也没有人完全一无所知这一价值。那么人民统.治的政体和少数精英统治的政体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复杂。人.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取消家庭和私.有财产吗?如何获得人.民真正想要的需要?
我们都在努力追寻以最佳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才能,但是什么是最佳的方式,则取决于至善的理念,它是唯一能决定我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独.裁者在威.权权体制下的领.导者是无法洞见善的理念的,因此也很难按照善的理念行事。人们在生活中只要了解什么是他有能力做的并应该做的就可以了。这就在理论层面上解决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