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旅行(英国篇)
前言
年前启程去英国时,北京的大街小巷还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氛。短短十天的时间,风云突变,国内瘟疫蔓延,澳洲山火肆虐,篮球巨星科比陨落,英国正式脱欧。天灾人祸的集中爆发,仿佛是上苍给人类开的一场玩笑,引得众人疾呼:“可不可以重启2020年?”
然而生活还要继续,我们的祖祖辈辈正是怀揣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才能够在历经无数苦难之后存活下来,我想我们也会一样。
序章

种草去英国的想法,源于看了roy和sue拍的英国旅行mv,当时就被片中的英伦风光迷住了。恰逢今年又看到小墨与阿猴拍的一组英国vlog,更加强化了前去一探究竟的决心。作为一个英国小白,我开始断断续续熟悉着英国的地理与习俗,同时准备签证材料,预定机票、酒店、火车票,申请万事达卡,申请CMLink英国电话卡。一切准备停当之后,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我的四级英语及格证书,踏上了这趟充满未知的旅程。
第一章 爱丁堡篇
爱丁堡是英国的北方边境城市,苏格兰的首府,英国第二大旅游城市,尤以苏格兰威士忌和穿着短裙吹风笛的男人形象而闻名。也是我这次选择英国入境的第一站,在我踏入英国移民局的当时,那位移民官问我:你做什么来英国?我跟他说:我来等待霍格沃兹的春天。
冬天的英国实际上不是一个适合旅游的季节,早上9点天才蒙蒙亮,下午4点天就黑了。而且这段时间阴天多雨,气温维持在10°左右,虽不说冻手,但是走在路上吹着海风,还是有股潮湿阴冷的感觉。
爱丁堡城市不大,主要景点都集中在步行可达的路程内,我在这里安排了两天的行程,第一天主要是游览城城市外部景观,第二天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
我住的酒店在卡尔顿山脚下,一早起来先爬了一下山,这座山非常埃,15分钟可登顶。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爱丁堡城。



卡尔顿上可以逛的景点不多,不过住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有很多松鼠在林间穿梭,不仅个头硕大,而且不怎么怕人。
从山上下来后去了荷里路德宫。每年夏天,伊丽莎白女王都来这里居住一周,在这里举行一些活动和仪式。

女王不在的时候,这里开放给游人参观,宫内装饰富贵华丽,一派英国皇室气象,雕饰精美繁复,可惜室内不能拍照,只能拍拍外部景观。

爱丁堡的街上人不多,除了一些商业街之外,其他地方都感觉冷冷清清的,路面整体算干净,但是比日本是要差一些(日本街面真是一尘不染,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是一些爱丁堡的街景






爱丁堡整体有种早期工业城市的厚重感,处处透露着古朴和庄重的感觉。


接着去了爱丁堡城堡。爱丁堡城堡在6世纪时成为皇室堡垒,1093年玛格丽特女王逝于此地,爱丁堡城堡自此成为重要的皇家住所和国家行政中心,延续至中古世纪一直是英国重要的皇室城堡之一,直到16世纪初荷里路德宫落成,取代爱丁堡城堡成为皇室的主要住所,不过爱丁堡城堡依然是苏格兰的重要象征。



城堡内仔细逛还是要逛很久,门口有导游解说器可以租用,我没租,结果进去之后挺懵的,没有办法仔细探究各个庭室建筑的历史沿革,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一瞥。建议大家以后去还是要租导览器。
第二天主要是参观室内景观,包括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美术馆,肖像画廊。不得不说,展览馆才是爱丁堡的精华所在,珍奇异宝无数,画作美轮美奂。


博物馆内有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模型,栩栩如生,非常适合带孩子来观摩学习。













从博物馆出来去美术馆的路上,经过王子街花园。










整体而言,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和肖像馆的氛围营造的非常好,走在里面确实有种被艺术熏陶的感觉。英国的美术作品基本都是油画,色彩饱和度高,也很逼真。
第二章 约克篇
提到约克York,不得不提的便是它与纽约New York的渊源。纽约诞生于公元1664年。1651年爆发英荷之战,1664年英国打败荷兰,取得“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土,思念故乡的英国将士们纷纷用英国故乡小镇的名字来命名新大陆的一个个定居点,新约克(New York)便是其中之一,中文译名"纽约"。
我在约克逗留了半天时间,参观了约克大教堂,肉铺街,约克城堡博物馆。





在约克品尝了一下大名鼎鼎的英式下午茶,提起约克郡的美食和用餐地点,最先想到的就是贝蒂茶室(Betty’s Tea Room)。贝蒂茶室由一位瑞士烘培师在1919年开创,至今已有100年历史,如今已经成为英式传统下午茶的代表。贝蒂茶室外,一年四季总能见到大排长龙的景象,人气极旺。

下午茶有种港式奶茶的味道,甜而不涩,很好喝。甜点如图分为三层,第二层的面包比较好吃,至于第一层的蛋糕和第三层的三明治我觉得味道就一般了。不管怎么说,就餐环境还是不错的,软软的地毯、银质的器皿,光是一杯茶就配了三个茶壶和一些小器皿,搞得我都不知道怎么喝了,问了服务员才知道咋用。
第三章 牛津篇
来牛津遇到了难得的一天晴天,在英国遇到晴天的概率非常低(阴天和下雨是常态)。





牛津大学是学院制,和国内大学不同,没有一个围墙把整个大学围起来,而是和城市融为一体,不过各个学院则相对独立,有自己的学习生活区域。




在牛津还去了一趟布伦海姆宫,又称丘吉尔庄园,是丘吉尔出生的地方。这个地方离市区较远,坐公交过去大概需要1小时。不过风景确实不错,是那种典型的欧洲庄园风光,成片的草原、湖泊、水鸟和城堡,组成了一首田园诗。是本次英国之行,个人最钟爱的一个景点。










第四章 剑桥篇
剑桥和牛津的城市风格比较像,剑桥大学八百多年的校史汇聚了牛顿、开尔文、麦克斯韦、玻尔、玻恩、狄拉克、奥本海默、霍金、达尔文、沃森、克里克、马尔萨斯、马歇尔、凯恩斯、图灵、怀尔斯、华罗庚等科学巨匠,弥尔顿、拜伦、丁尼生、培根、罗素、维特根斯坦等文哲大师,克伦威尔、尼赫鲁、李光耀等政治人物以及罗伯特·沃波尔(首任)在内的15位英国首相。















第五章 巴斯篇
巴斯位于英格兰西南部,是英国著名的旅游小镇。巴斯在英文中的意思是“洗浴”。罗马人最早在这里发现了温泉,兴建了庞大的浴场,如今的古浴场遗址是英国古罗马时代的遗迹。




简·奥斯汀,英国女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在巴斯生活的时光,给了简·奥斯汀深厚的积累,她后期的两部作品《劝导》与《诺桑觉寺》就是描写女主人公们在巴斯的生活故事。
在这个纪念中心,有导游给大家一路讲解简·奥斯汀的故事,但是我英语水平实在有限,听不懂导游在讲啥,也不知道其他游客在笑什么,全程一脸懵逼,又不好意思提前走,苦挨到讲解结束。





第六章 伦敦篇
伦敦是少数几个可以被称为世界中心的城市,初到伦敦,明显感觉这里人流量大了不少,各民族各人种汇聚一堂,路上行人都是匆忙前行,稍不注意就会撞到,地铁里面也经常要等下一班才能挤得上去。
















大英博物馆太大了,里面跟迷宫一样,到处是门,四处是路,人也超多,只能走马观花一样走到哪看到哪。感觉里面的藏品还是以古罗马、古希腊的展品较多,当然曾经的殖民地也有不少珍品,比如印度馆和中国馆。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巍峨壮丽的教堂之一,它的外观恢弘凝重,装潢优美精致,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里面有很多名人的墓葬和墓碑,比如我们熟知的牛顿墓就在这里。
终章
这是我第一次踏足欧洲大陆,英国之行并不轻松,痛苦地倒着时差、吃不习惯的食物、喝味道诡异的气泡水,错过火车,坐反地铁,大雨后穿着灌满水的鞋子在伦敦街头踽踽独行。但是能够切身体验一下北欧的自然风光、感受另一片大陆的人类文明,这种种的不适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正如某位国外网友说的:“年轻时,我认为旅行是人生重要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意识到旅行不过如此。它没有那么让人兴奋,也算不上成就,跟其他的消费行为没有太大区别。旅行中,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都是那些留在原地、努力建设的人们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