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3 读《牛虻》
“不是有句话描述当年的雅典吗:‘已成庞然大物,未免流于昏昏,直须得一牛虻,庶可一螫而醒’……”

因为想要了解一个人而读了这本书,和预想中的差不多,牛虻父子令人敬重。他们藏于内心的沉甸甸的真情,似乎都有点超出我的承受能力了。如果并肩携手对抗枪林弹雨已经是我想象中英雄的画面,那么牛虻父子的牺牲,比这个场面悄无声息得多,他们是在黑暗中带着自己仅有的对所爱之人的依恋走向死亡的。
比起欣赏壮丽表征,理解隐匿的高尚,是更考验共情能力的事吧。情感在看似平静无事的海面下一再积累,因为敏感而割下的痛苦疤痕也一并隐身于牛虻的外衣之下,最终在监狱,在刑场,在给琴玛的坦白信中,那一再积累所释放的能量才惊心动魄。
整个教廷和意大利政体是庞然大物,就算蒙塔奈利神父再怎么个人努力,也改不了它流于昏昏的现状。但是在蒙塔奈利心中,这是他毕生的职责所在,他必须要履行他的使命,而他自己的矛盾破碎,已经咽在心脏深处...直到阿瑟死后,才惊觉自己失去了唯一挚爱,崩溃了。牛虻因为对谎言的痛恨,对宗教的失望选择远远离开,他轻快灵巧的身体受尽折磨,变得残缺,他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小丑,玩世不恭地回应世界。琴玛,一直生活在杀死阿瑟自责中。这三个人都是灵魂上无可挑剔的美丽之人,但是,世界并不按灵魂赏赐欢乐,相反地,敏感的灵魂常常悲伤。
假如我一命当亡,我会迎接黑暗如迎新娘……
这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一颗柔软的心肠加上赴死的勇气,一双轻轻扯着花瓣的双手和抹去自己脸上血污的断指,一段对流浪孩子温暖的安抚,一把在关键时刻放下的手枪,一封临死都不忘打趣逗姑娘笑的信,它们都属于同一个人,那就是阿瑟牛虻。
是为读书笔记。
---20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