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北京是一座没有了历史感的城市
这两天在看王小波的散文《我的精神家园》,该书前半部分大都在讨论作者对于电影、音乐等艺术的看法,虽然是九几年的成文,但里面有些观点至今也不过时,甚至可以说,如今的某些现状更加印证了他的一些观点。
举个例子:王小波说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就在于不俗套,除了少量艺术精品,好莱坞制造的都是垃圾,制造垃圾的理由是:垃圾能卖钱,精品不卖钱。看看现在电影行业的现状,不就是他说的那种烂片横行,好片极少的情况么。
王小波对于历史的一些观点我也非常赞同,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北京风情》这两个短篇中,他说欧洲的一些城市很耐看,而美国的城市很庸俗,塞满了乱糟糟的现代建筑,北京也是如此,到处都是现代建筑,缺少历史感。
因为,一座城市的历史不可能有别的,只能是它的建筑,如果一座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连留给真古迹的空间都没有,那这座城市就是一座没有了历史的城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了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
王小波说:能见到古人所见,感到古人所感,这种感觉就是历史感。我在北京呆了近4年,也走过了很多的大街小巷,看了很多的历史名迹,但总不太能找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感。
能让我有这种历史感的地方也就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历史名迹。但这些地方所能提供的也只能是“皇家既视的历史感”,像那种能让我体会到老北京人生活的街道、房屋等建筑是极少的。
因为,中国人只重视写成文字的历史,而不注重保护存于环境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