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有感(一)
2020年1月我与饼商量着一起制定一个共同的读书清单,平均每两到三个月一本,一共是五本书:《乡土中国》,《原则》,《降临》,《非暴力沟通》以及《文化的江山》。因为此时他已经在看《乡土中国》,于是完成了我本年的第一本共读书籍。感觉如果是我自己选择书籍的话,应该是不会看这本书的,虽然在豆瓣上也标记了想读的书签,但想读的list太长了,谁知道会不会读呢。感觉自己选择书籍跟买东西差不多,就是浏览别人的推荐,或者是什么榜单之类的,要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要么选择高分的。现在发现真正分数达到9分以上的基本上都是非常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饼推荐给我的,我自己可能不会选择的书,可是看完之后赞不绝口的书有《寻路中国》,《从一到无穷大》,《上帝掷骰子吗》以现在读的这本书。继涉足科普类的书籍后,再次试水社会学的类别,主要还是经典书籍读下来,有种对对对,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酣畅淋漓。
现在能理解的社会学是通过调查,探寻各社区的社会关系,活动的特点等,与其他社区比较,再总结归纳。了解了人们的活动特性,才能理解各种关系活动的本质,就能更好的生活。费老从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血缘地缘—名实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来解读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和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的一个原因是一本30年代的书籍竟然依旧能道尽现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关系的原有,就如同《从一到无穷大》一样,科普知识竟然没有太多的过时,让现代人依然能诚服于前辈的智慧。从表象来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可以与发达的欧美国家接轨甚至某些方面更胜,这些都是依赖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毋庸置疑。社会结构当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曾经的缓慢流动,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落叶归根的根植于故乡,到现在人员的快速且频繁的流动,环境的熟悉程度,人们的亲密关系,信赖程度,和大家长的权威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按道理来说人与人的关系应该不同于旧时,而靠近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主义,然则家庭结构以及的划分和界限依然没有变化,导致现代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西方国家依然无法相近。
一则中国关系如同波纹,以自我为中心向外辐射,关系越远强度越弱。西方国家的界限相对会分明,如同一捆一捆的柴。二则西方主要还是法制,中国从古流传下来的忠孝礼义。法制固然也是有人来参照法律规定,但偏向于对事不对人;礼治遵从人的关系,对人不对事。三则西方家庭分辨清晰,以夫妻关系为主,然后是子女为一个家庭。到了中国则是以父子关系为主,以父系亲疏辐射下来,也就是大家族的族谱了。一个家庭可大可小,小至三口之家,大至叔伯兄侄,这个边界感就模糊了起来,于是就有了过年的走亲戚,三姑六婆的多管闲事了。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