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金庸系列之四——画论


我们所说的画,也就是中国画,简称国画。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创作主体、受众、创作对象的关系中,以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为根本追求,这种主体精神称为“意”,所以,国画历有“写意”之说。“意”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修养、气质、品格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古人说“画乃心印”。以武侠小说承载中华文化的金庸,在创作过程中更加善于运用中国绘画的精气神。
在金庸小说中,很多场景犹如让我们走进了国画展览:无涯子与丹青生可谓书画不离手;黄蓉宛如书画名家,点评国画作品有板有眼,就连她的仇敌西毒欧阳锋都会信手作画;《射雕英雄传》第二十六回中黄药师指着一幅水墨山水画告诉黄蓉:“岳武穆这首诗写的是池州翠微山,画中这座山却形势险恶,并非翠微。这画风骨虽佳,但少了含蕴韵致,不是名家手笔”。这段评论借东邪黄药师之口深刻地表达出了中国绘画的含蓄美,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若非国画功底深厚的金大侠,又有几人能有此等生花妙笔?其实,画在众多武侠小说中并不鲜见。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旧武侠大家对画早就有所涉及描绘。新派武侠小说三大家之一的古龙,尽管不善用中国传统文化,但其小说中有关画的内容亦有不少。文化底子深厚的梁羽生在其小说中论画更是得心应手。而儒学大师金庸先生更是技高一筹。金庸小说中关涉的画至少有以下作用:一是装饰,二是藏宝,三是示意,四是图腾。第四种是金庸所独创,也正是这种独创,才更加奠定了金庸作为武侠大家的地位。换言之,我们从金庸小说里所观赏到的国画,不仅仅是原初意义上的艺术品,而且是一种侠客精神的象征与写意。作为以写“意”为主的国画,与侠客们的笑傲江湖、快意恩仇的生涯及其品性恰能巧妙契合。如:《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写黄蓉与郭靖相伴划船畅游太湖时,只见烟波浩淼的水中央停着一叶扁舟,一渔人在船头悠然垂钓。于是黄蓉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副水墨山水画一般。”黄蓉所言似乎隐含了浪荡江湖的侠客们一种普遍的心理欲求:“功成,名遂,身退”。金庸大师无异于一个丹青妙手,将宛如仙境的江中美景描画成了一幅水墨山水画,让读者如临其境。“一副水墨山水画”看似平淡无奇,而其中竟蕴涵着深邃的象征意蕴。这种重意、会意的创作手法是国画表现和欣赏的精髓,也成就了金庸的生花妙笔。而这种妙句华章亦有多处,使得一阵阵艺术的幽香透过金铁震鸣声扑鼻而来。
中国古代文人主张“书画同源,书画并举”,二者技艺相通,同为墨砚生涯、翰管功夫,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又如池中并蒂荷莲,幽香弥久,摇曳多姿。国画无论是挥洒无拘的大写意,还是精致入微的工笔画,都讲究气韵生动、讲究笔墨的书写性,而书法又需或多或少地借助国画的笔法运作。金庸大师完美地融合了二者的长处,让画这一媒介起到了升华主题、展示境界的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