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雷紫翰研究员:文史互参,新意迭现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简评

雷紫翰,南开大学毕业,现任兰州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古代中国史研究生导师,甘肃省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理事、研究员。2002年入选甘肃省创新人才,2008年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国家级三大图书奖之一),2016年经国家学位办组织评审获甘肃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2019年有若干调研报告被国家采纳。
文史互参,新意迭现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简评
文 | 雷紫翰
作者、读者、出版者,这三者,是与一部书的命运攸关的三个方面军。
先说出版者。《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于2012年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社不仅坚守纯学术,而且坚持以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成果为主,这对治传统学术者发表严肃科研成果有利,却显然对追求利润无益。因此,这在当今是难能可贵的。
再来了解作者。翻开封面,对该书作者有一简介:刘志伟,郑州大学教授,博导,古籍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这当然是该书出版之前的信息。至2019年,该书作者早已当选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二级教授,中州十大社科名家。
在一千个读者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该书出版之前,我是有幸得以提前通读全稿的一位先期读者,不避班门弄斧之嫌,在此仅谈点读后感想。
随着从私塾时代走来的,那些博学通识的老一代国学家们的陆续退场,时下偶尔遇到一部文史融通,相互参证,取得独到见地的新书,的确是一件让人欣喜不已的事!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细处深入毫发,如《<语林>与<世说新语>“捉刀”条》《<世说新语>中的坐与座》;壮者指点山河,如《“素王”话语与<史记·孔子世家>》《“素臣”形象、颜回话语与两汉道德重构》等。全书多从相关时代的文士事迹及其作品入手,运用严谨的治史方法,从容探讨汉魏六朝文学典籍、文化事象,以及士人高低巨细之追求、志道宏业之心路、怀才不遇之苦闷等,可谓文史哲兼容并论,尤其在考据方面庶几有乾嘉之余风。
总体而言,该书装帧朴实,而内容厚重,新意迭出。每编之前有“小引”,综述要旨,画龙点睛。全书四十余万字,分上、中、下三编,显然不是先策划后行文的“炮制品”,丝毫没有为写书而写书的痕迹。披览各篇专题论文,都是在将近三十年的学术之路上,陆续用心耕耘,用汗浇灌,种瓜育果,经过了花开、蒂落等必由路径,不催红,不注水,不打腊上光,属于自然成熟的上品正果。
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创造,感士不遇与志道风流,《文选》与各体文学论考,分别是《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上、中、下三编的纲。细品这三个果篮中的各组成果,既各自别有一番风味,又具有共同的特征:一是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引经据典,考据之功深厚;二是文史哲兼容贯通,学术视野开阔,每篇皆可成一家之言。
据我个人体会,其中最值得学术史关注的,是《汉魏六朝文史论衡》揭示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根本性的历史文化事实:
在以政治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无论个人主观意愿如何,文化的诸多创造行为,都很难脱离国家意识形态的制约与规范。关涉文化创造的两大主体,即以帝王为代表的君权,与以儒士为代表的知识群体,本可以在追求“王道”的前提下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合力。遗憾的是,在千百年间,如此情形往往是昙花一现,甚至可以说镜花水月多于可见可闻的短命昙花。古代帝王更注重其现实政治的功利,而轻忽对“王道”理想境界的追求。儒士及其代表人物等,才是自觉追求“王道”理想的道义担当者。从这个视角而言,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不啻就是一部系列版的“感士不遇赋”。
从先秦诸子的“圣王”理想,到两汉以来以孔子为“素王”、以颜回为“素臣”,则构成一条道德重建和文化复兴的士人精神理路的主线。这不仅是汉儒自觉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意象,也是借以制约、批判王权腐败的重要话语资源。纵观文学创作层面,从《诗经》到汉赋,一代接一代的文学创作主流,在很大程度上与服从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导向密切相关。就政治思想层面而言,从汉初的陆贾、贾谊,盛期的董仲舒,直到汉末孔融等,两汉一辈又一辈的“太中大夫”们,虽各立言说,然其念兹在兹、继往开新的核心,大同小异,均寄情于试图超迈政治权力结构的“素王”志道宏业。
这个观点所具有的广泛理论启发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具体对于解读汉魏六朝文学及其他文化元素,无疑是找到了一把深入堂奥的密钥。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的作者刘志伟教授,早年曾用力于对汉魏之际开始盛行的英雄文化的解译,穿过三国时期的英雄方阵,近年又发现《水浒传》是英雄情结、素王与素臣情结的模拟演出,是感士不遇及志道宏业情怀的倾诉,庶几可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缩微景观。但愿他对《水浒传》的全新研究成果,也能够早日面世;同时尽快出版《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二集、三集,接续为中国文学遗产的整理、研究和传承不断地贡献新力!
【说明】
1.《汉魏六朝文史论衡》,刘志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2.雷紫翰,南开大学毕业,现任兰州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古代中国史研究生导师,甘肃省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理事、研究员。1991年获甘肃省园丁奖,2002年入选甘肃省创新人才,2008年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国家级三大图书奖之一),2016年经学位办组织评审获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2019年有若干调研报告被国家采纳。
责任编辑:张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