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的读书手札
听不到远处的哭声,何解?
装作只有近处的哭声吗
远可能不意味着距离远
只是你忽视他,他就远
听不到就去听
远方的哭声才会变成近处的哭声
我居然也做了沉默的共犯,要清醒呀,小宗!
2月1日,读第二性。
。
。
。
1、他者。解答了我的一切疑问,关于宠物,关于诱惑。英法美的女权运动历史,让我联想到现如今三个国家呈现出来的样子。
不成文不细说了。六十万字不知要看到何年何月。
先前不知道怎么描述,各种片子都看起来很奇怪,只有看杀死伊芙的时候获得了安宁。源自于在这种情况下,否定女性的附庸身份,不再是以将其男性化作为手段。而摆脱他者的定义,既不扯着别人的衣领咆哮,也不把细腻情绪埋藏起来。
2、说到这,英美两国,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后者是更自由开化的,前者是保守传统的,美国片子里也没少讽刺英国人传统古板。我觉得倒是相反的,摩登家庭中的性别观念和更年轻一代的华人很相似,女性是自由而不独立的。美国综艺比例佛山kids和卡戴珊家族系列,更能看出,女性还是处在被的境地里。“当然得你买单,我可没有penis”等等言论下透露出的价值观,她只是被尊重了,但不是作为人,是作为女性。有性别在前作定语,就把人变成宠物了。就像中文论坛圈,似乎耙耳朵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喜欢的文化,效仿传播起来都很乐在其中,但细想一下,潜台词也是很耐人寻味的。在美国青春电影和青春剧中,值得喝彩的是男女乱搞是稀松平常的事,女性几乎没有被荡妇羞辱,但我发现一个口语特点,美国青春片中女的把男的睡了不会用主动性的动词,不会说I fucked him。但在英剧皮囊中,女孩经常说I fucked balabala。此书已说过,在生物学上,是不存在主动和被动方的,所以两者的区别就在于 他性 上了。把自己当作人与人关系的主体还是客体。
3、我真的不明白,月经有什么好怕的。
2月3日,读第二性。
。
。
。
想起了伊利亚特中,流浪的战士爱上了别的女人,回到家却不能忍受妻子的“通奸”。伏波娃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究竟是怎样的,控诉女性被极端物化而举出的所有例子和典故,是全部得当的控诉还是部分控诉和部分没法避免的物化呢,在同性之间,男性也能不物化别的男性吗,有一部分还是在所难免的。人性不是神性,没办法纵览全局。也或许,是因为这一百年和半个地球的差距。
2月4日,读第二性。
。
。
。
十八岁刚读文学回忆录的时候,很多看不懂,囫囵吞枣读过一遍。后来偶尔翻来瞧瞧也是一知半解,因为文学积累太少,而我也比较浅薄。今年似乎成长了,看的时候就觉得很轻松易读,也没那么难懂,我刚开始很敬仰木心,高中的时候读他的诗集(云雀叫了一整天),很多看不懂,写得很奇巧,同时觉得和他的情感并不想通。只零碎翻着读过,以为文学大家的文字必然都是晦涩难懂。
今年再看文学回忆录,很多言语就让我感到不认同,时常怀疑,去搜他的信息,偶然间看的卢虹贝的论文,一下子恍然大悟,他也不过是个标榜自己的伪文艺者,再回去读文学回忆录,就没什么伟人滤镜,还时常发“弹幕”讽刺。
但今天偶然间一下子懂了他一点点,怜悯,释怀的情绪一下子来了,我实在是很怜悯他,即使他并不可怜,只是我一想到他怀抱着一生的文学和经历孤独死在故乡的冬日凌晨,学生丹青为他奔丧的场景,一下子就悲从中来,感到时间残酷。在书里,读到他少年时代在家乡的书案上,晚间伴着蔷薇读书,沉醉其中的样子,就更是悲伤。更是觉得时间残酷,孤独在这时间里更残酷。
让我在这冬日末尾的夜晚,十分寂寞和难过。
2月5日,读文学回忆录。
。
。
。
1 日本男人就离不开酒和风俗店
2 看到未完这两个字,我第一反应是,这不会是个试读片段吧。
2月23日,读goodbye
。
。
。
想读一些真相,和一些抽象的道理。
2月25日,读坟
。
。
。
在我小时候,以为战争似乎是很遥远的历史时期才有的,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后还有几场越南的印度的战争,世界观都崩塌了,我以为国共内战完了之后都是和平的。有段时间知道中东乱,家里有份不知道哪儿来的旧报纸,中东恐怖分子的头头被女儿劝说放下武器不要和美国对峙,类似这样的新闻。
以前我对巴勒斯坦的概念是什么,和巴基斯坦名字很像的中东国家,对巴基斯坦的了解也不过是早年间在龙腾网里看到的巴铁好哥们儿那类新闻,描述巴基斯坦人民如何亲中。巴勒斯坦更是没什么了解,这书让我意识到,在我以为世界祥和的21世纪,他们原来正在战争中啊。
3月2日,读中东生死门
。
。
。
旧约让人三观尽毁
3月6日,读圣经故事
。
。
。
犯盗窃罪入狱的那人说,就是心里痒痒,知道有后果,但忍不住去做。
忘了在哪儿看的,研究表明罪犯生来便是罪犯,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这我真的深有体会,我有比常人更严重的拖延症,喜欢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刻做,拖拖拉拉。但我控制不住不这么做,大脑面对任务的指令通常是等会呗,等会再弄呗。所以上学时每天提心掉胆,这滋味不好过,但是我自制力薄弱,没办法就转局面。所以天生的犯罪者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惨的,可能想向善,但是大脑的天然指令就是作恶,于是一生就在挣扎中度过,要不就只能直接放纵。因此,失智对我来说比死亡还可怕,沉沦是很轻易的,但保持进步姿态却要费好大力气。因为我心里也痒痒,想等会儿在弄。
3月7日读犯罪妇女访谈实录 。
。
。
今日终于翻起第二性的下册。 弗洛依德的说法中,认为女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会因为缺少阴茎感到失落。今天波伏娃的说法真牛逼:“因此,阴茎并未成为男孩获得优越感的直接特权,他的提高身价反而显得像一种对最后断奶的补偿—这种补偿由大人们发明,并被孩子热烈接受,从此,他不因自己不再是婴儿、不是女孩感到遗憾。随后,他在自己的性别中体现出自己的超越性和自豪的优越感。” hhhhhhhhhh我当然认同后者。学说就当有自己认同的立场。 4月15日读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