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我为什么要在豆瓣上写日记
我是一个焦虑,敏感且幼稚的人。
如果不是朋友最近意外给我分享了一篇豆瓣日记,我甚至不知道豆瓣也是可以像QQ空间一样写长日记的,一直只拿它搜影评用。我真是个老土。
其实知道豆瓣可以写日记之后我就一直想着要偷偷背着所有熟悉的人开一个账号,是的,我连豆瓣账号都没有,其实我也没有B站账号,微博也被别人当成僵尸经常被关注一些奇怪的号,但一直拖到了今天晚上,这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周五晚上,才终于打开电脑打开了这个页面。
小时候我是会买好看的本子写写日记的,但从上大学开始,因为我的专业,总是要写论文,我就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了,基本只要和敲字有关的都是我们专业的文章和论文,平常闲着也只是在网上看看视频,出去和朋友玩。
最近越发觉得这样不太好。或者说写日记是个好习惯,我这样的人值得拥有。毕竟我焦虑,敏感又幼稚,认真地写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其实本来我也是想和其他同学一样,搞一个漂亮的手账本写日记的,但我觉得像我这样的手残和话痨,最后肯定会半途而废。并且我还需要读者,不用多,也不用熟人,就是谁也不认识我,但可能某天页面弹出了我的日记,就随便看看,要是有相似的经历,还可以稍稍评论一下,这种互动性也是一种治疗。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豆瓣写日记。现在我要开始说心里话了,伴着李宗盛的歌。
自从出国读书之后,我就一直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一周至少出现一次,每次出现我都很难受,陷入自我怀疑和悲观,没有得到过根治。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一种特定的孤独,德语有个词可以贴切地形容我这种孤独,如果我理解地不错,叫Waldeinsamkeit, 意思是你走在茂密的森林里,周围都是树,你感觉到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这种孤独。
这些树放到现实中对于我来说,就是德国人。我来柏林读书的第一天,就惊恐地发现我们专业只有我一个亚洲人,后来终于认识了一个中国同学,却已经要毕业了很少来学校。前两个学期的第一周我都是哭着回家的,因为上课只有我一个人是亚洲人,我听不懂,还很害怕,还出了丑。
如果有人看到这里,又恰好要来德国留学,不要慌,其实我的情况没有那么糟糕。
我男朋友也在德国,我们住在一起,我还有好朋友,虽然当时只有一个。而且我和爸妈关系很好,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什么都说。所以即使我在学校受挫,我还是可以有人倾诉的。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嫌朋友太少了,而且当时我那个朋友她所在的专业有很多中国人,我担心哪天我表现不好或者她发现我不够有趣,她就不跟我玩儿了,反正她有很多选择;我也担心她和这些中国同学成为很好的朋友,因为我们不同专业就渐渐疏远了。我还经常陷入自我怀疑,为什么我没有朋友圈社交圈呢,为什么我的朋友只有这么一点呢,是不是我不配,是不是我不好,是不是我自己有问题。
是的,我是个自卑的人,没搞清楚自己的价值,也不够喜欢自己。我当时唯一认识的我们专业的那个中国同学说,其实你还好吧,你还有男朋友陪着,应该不会太孤独。照理说应该是这样,可我就是觉得他只是爱情那个部分,我还需要朋友,我还需要自己的社交圈。我爸妈每次听我这样说都一头雾水,因为他们都是特别开朗自信的人,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自卑,觉得自己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夏天的时候这种感受会更严重。因为我还有点胖,或者说微胖,就是冬天穿衣服看不太出来但一到夏天就遮不住肉那种,所以暑假又不能漂漂亮亮又要去面对只有我一个亚洲人的研讨课,我就有点崩溃,全方位的。这里我不是说胖就不美了,我一直认为只要你自信觉得自己哪样是美的你就是美的,只是我目前还是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而且对于我这样贪吃嘴馋的人来说,减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我想我这样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是隔代遗传的,随我爷爷。我爷爷九十了,身体特别健康,但自从两年前我奶奶走了之后,他焦虑敏感的性格就被疯狂放大。之前他会因为突然不知道房产证放哪里了就一整晚睡不着觉,最近因为这个新型冠状病毒,他又不愿意离开自己家,有一天我妈我爸给他送午饭他就哭了,因为寂寞。之前还能每天下午去楼下的小市场和老头老太太聊天,每天上午也有阿姨来打扫卫生做饭,再之前还能每天和我奶奶打牌挨我奶奶的骂,可是现在因为这个情况,他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他也不会上网,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听到我妈这样说我特别难过。而且现在疫情越来越严重,我妈我爸都不能每天去看他了。我难过,一是有点心疼他,二是,主要是,好像看见了九十岁的自己。其实我爷爷跟我并不是特别亲,他和我奶奶重男轻女严重得很,最喜欢我哥哥,对孝顺的我爸妈也不是特别好,把大部分的钱都给了我满嘴跑火车的大妈大爸,一碗水不要说端平了,简直已经撒光了。但其实还好,我爸妈对我一直很好,我们也过得不差,我没有很切实地感受到伤害。而且我爷爷都九十了,谁要和他计较呢,这个老小孩。我们都会好好照顾他。
我不想以后,等我七老八十了,我的爸妈都走了,我老伴可能也走了,当然最好我先走,过得和我爷爷一样,动不动抹眼泪,觉得自己可怜。我要和我在这里看见的德国老太太一样,皮肤都垮到脖子上了还是冬天里穿着羊毛大衣,夏天里穿着裙子,妆容完整,精神抖擞地出门去蹭大学的课,去旅游,去吃好吃的,去遛狗买花。所以我还是得减肥,不然我以后胖得跟我奶奶一样糖尿病高血压,还怎么随心所欲地过老年生活。
所以我想根治我的这种感觉。我相信这种孤独感不是来了德国才有的,而是一直都有的,只是到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它就像病毒一样传染到了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还波及了我最亲近的人。这样不好,久了我就会失去一切。
我想,根治它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变得自信起来。
这学期我才渐渐领悟到这个方法。还是被动的。因为这学期一开始我的男朋友去柏林旁边的城市读书了,我们只能周末呆在一起,而且我单方面决定和之前的那个玩儿的很好的朋友不再经常来往,所以我相当于是突然同时失去了支撑我在柏林生活的两根救命稻草。
一开始我是很痛苦的。我住的地方又在一楼,晚上躺在床上脚正对着窗子,窗子只有薄薄的两层玻璃,玻璃外面就是树林。我每天都捏着在淘宝上买的锤子睡觉,想说谁敢破窗进来我就敲死他。
后来因为上学期学校组织的考察和同学一起住,恰好这些同学又很友好,这学期就终于有人和我一起上课放学回家,有时候还一起玩儿;又在学校的网站上申请到了语伴,语伴中文不错人也很好;还有一个从前在北京学德语认识的好朋友来柏林读书,我就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然后我就变得开朗了一点,在和外国人的社交上。然后我就认识了更多的外国同学。我发现她们也不过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年轻人,聊的话题也都差不多,不是什么鬼面獠牙的吸血鬼。当然我还是我,幼稚又敏感,会因为和四个德国同学一起吃午饭她们说话太快我完全听不懂也插不上嘴而难过,偷偷觉得她们是不是歧视我孤立我,又比如我今天本来应该去找男朋友的,因为之前和同学约好了明天一起玩儿所以没去找,结果现在又取消了,就变成我要自己过周六了,我就开始有点偷偷地觉得冷清。我就是那种,要是别人拒绝我,我就会觉得别人是不是不喜欢我,开始自我怀疑,所以每次发出邀请之前就跟便秘一样,别人真的拒绝我了我就条件反射地有点不高兴,如果程度严重可能还会难过,担心我们的友情是不是就这样完蛋了,以后再也不会约我了,我约了也会拒绝我。我爸说过,我就是那种一点委屈都受不得,吃不得亏,我可以爽约别人别人不能爽约我那种人。他说的没错,社会一直在给我长教训,再过两年可能就好了。我妈也说得好,你以为你是谁呀,大家都忙着过自己的生活,谁有空来针对你。
但是总的来说,我现在比以前好很多了,越来越自信,喜欢自己,不太经常感到孤独,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在柏林过得越来越习惯了。
但我要说的自信,不单单是喜欢自己,更多地是了解自己,关注自己。
比如说像这样,经常写个日记,和自己坦诚地聊聊。毕竟大多数困扰都可以通过交流来寻求解决办法。还有就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贯穿了生活和学业以及未来的事业,就是去探究,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我相信很多人在我这么大的时候,早就已经在考虑甚至考虑好了这个问题,不过我现在开始考虑也不算太晚。因为一旦你发现你喜欢什么,真正喜欢什么,然后你开始做这件事了,或者这些事了,你就很难感受到孤独了。你就学会和自己相处了。你这个人就有力量了,不是墙头草或者无头苍蝇了。和自己相处极其重要,哪怕你生活在特别热闹的圈子里,哪怕你从不缺一起消磨时光的朋友,至少我这样认为。因为你的人生中总是会有要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所以我开始用丙烯颜料画画了。我们家附近的杂货店卖的丙烯颜料便宜。我妈是画画的,我从小就被逼着学素描,17了还是只会画到上调子那种程度,我上大学我妈就放弃了。但是我很喜欢颜色的搭配,不同的颜色搭在一起就好像在说话一样,既好看让人身心愉悦也会有新奇的感受。所以我会用喜欢的颜色,粗糙的线条,画我经历过的,放在心里的,觉得相机照不下来的,一瞬间。挺好的,就跟写日记一样,有纪念意义。
所以我开始养花了。因为房东不让养猫猫狗狗,而且现在我还没有自己挣钱。养花也是养,我总想养点人类以外的物种,回家有要照看的,出门在外有要担心的,挺好的。
我也开始写日记了,正式的,从今天开始。我爸一直认为我会成为一个编剧。虽然我学的专业和编剧差了大概从四川到北京那么远,但我觉得至少我可以开始记录我的生活,以文字的形式。说不定哪天就成为素材了。
而且感觉培养一下除了本专业之外的爱好也很重要,因为我们专业不太好找工作,毕竟我还想成为一个体面精致的老太太,得有积蓄吧。
大概就是这样。
一点零三了。
晚安,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