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良年《论语译注》
《论语译注》 作者:金良年 学而第一 儒家认为,孝包括抚养父母,但主要不在于生活方面,而在于感情上的抚慰。 为政第二 志于学:据前人的注释,古代孩子在十五岁时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处世事君的“大人之道”。 退而省其私:前人对此句有二种说法,一说是颜回回去后自己进行研究,一说是孔子观察颜回回家后的作为。 温故而知新:前人对此句有二种解释,一说是通过温习旧有的知识而得到新的体会,一说是既不遗忘旧有的知识又学习新的东西。 笔记:我更喜欢前一种解释。 八佾第三 礼有外在的仪式与内在的意义两个方面,一般人往往容易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在实质,孔子认为,礼的内在实质比它的形式更重要。 所谓“器度狭小”,并不是小气,而是指不具有王佐之才。 里仁第四 适(dí嫡):许可。 何有:“何难之有”的省略,意为有什么困难呢。 邻:邻居,转义为伙伴。 公冶长第五 在国家无道的情况下,既能坚持原则,又能保护自身不遭受刑戮,就很不容易了。 过去解释“不知其仁”,说是孔子认为冉雍未必仁,仔细推敲上下文,应是指利口善辩使他人憎恶而使他的仁不为他人所知。 与:同“欤”,语助词 蔡:出于蔡地用于占卜的一种大龟。 朱熹《集注》云:“狂简,志大而略于事也。” 已矣乎:表示感叹,好比说“罢了”。 雍也第六 后人认为,与恶人相处而自己不丧失原则,唯有圣人能办到,闵子骞觉得自己的修养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坚决不去,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 户: 单扇的门户,一般指室内的房门。房屋的大门都是双扇,称“门”。 史:史官记事简明扼要,尤其要注意分寸“如《春秋》”,故用以喻指雕琢。 彬彬:指配合均匀得当。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兼顾本质(质朴)和形式(文彩)。 乐(yào药):邢昺疏云:“乐谓爱好。”意为沉浸于山水之中而与之俱化。 述而第七 传承成说而不创立新义, 所谓梦见周公,未必是真的说梦,而是推行大道的隐语。 此章是讲修身治学的次序。即由立志发端,以修身为基础,把仁德作为目标,通过学习六艺来涵养德行。 在西周初年,“儒”原是一个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阶层,他们的主要谋生途径是替人家办理丧事。孔子年轻时曾担任过这个职业,所以人们把他创立的学派叫做儒家。 孔子认为,自己最大的特点是对大道的忘我追求。 疾病:古人称一般的病痛为疾,重病为病。此处疾病连言,犹如现在所说的病得很重。 朱熹《集注》引程颐说云:“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泰伯第八 当时的六尺大约合现在的138厘米,指小孩子。 孔子认为,大道无处不在,民众能不自觉地运用,但不能自发地理解。要使民众理解大道,必须进行教育。 子罕第九 古代将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裳。 孔子坚信,君子所在之处,定能以大道影响民众,夷人地区虽然粗陋,君子去了就会改观。 孔子很重视立志,他曾把自己的成就归之于年轻时就“有志于学”(见本书《为政》篇),强调为学要“志于道”(见本书《述而》篇),并常常询问自己学生的志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先进第十一 《诗·大雅·抑》中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其意思是说,玉石上的疵点尚可磨灭,而言语中的失误就不那么容易消除了。 11.4 如果孔子死难,颜回必然不会偷生,诚如有的学者所说:“倘夫子果真遇难,(颜回)幸而不死,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请讨(讨伐)以复仇,不但已(善罢甘休)也”(朱熹《集注》引胡氏说)。 笔记:说的一本正经,我看就是师徒间互相诅咒、开玩笑。 颜渊第十二 孔子所主张的仁,从内在的方面来说,是主张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和追求。就后者来说,孔子又强调学习及自我约束对于造就仁的重要性。 点滴浸润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陷最容易影响人的情感,而且难以觉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笔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所谓“爱护他人”,就是行中庸之道;所谓“了解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完善个体人格。 笔记:? 子路第十三 孔子认为,人人都称赞或厌恶是不足以做出判断的,因为人群中良莠混杂,所以,必须是善人称赞、恶人厌恶才能有定论。 宪问第十四 正如有句外国格言所说:“鹰有时可能比鸡飞得低,但是鸡却永远飞不到鹰那么高。” 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悔,妇寺之忠也。 孔子评判人物,既注意个人品行,也顾及历史功绩。这一点在对管仲的评价上体现得最典型。 笔记: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不一定是品行好的人。我们却往往希望有功绩的人品行也好,这样我们才能全心全意地崇拜他。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进步,小人向下沦丧。” 孔子并不是全然否定议论他人,而是不主张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议论他人的目的是弄清是非,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修养。 卫灵公第十五 应该谈而不谈、不应该谈而谈,都是缺乏见识的表现。 战国时代的大儒荀况也说过类似的话:“我曾经整天思索,却比不上片刻学习所得到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来观望,却比不上登临高处所见到的宽广。”(《荀子·劝学》) 这一章讲了执政者保有大道的四个层次:懂得、保持、施行、完善。这既是循序渐进的阶段,又是不断深化的程度。 笔记:也可以用在修身上。 季氏第十六 所谓敬畏,从外在方面来说,有点类似于崇高的目标;从内在方面来说,则带有一点忧患意识。有所敬畏,因此使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这不是件坏事, 阳货第十七 孔子之所以憎恨,是因为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扰乱了人们的是非标准,排挤了正确的事物。 古人用钻木(钻)、聚焦阳光(燧)的方法取火,不同的季节用于引火的木料不一样。所以,在季节改换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称为“改火”。 孔子就把原来的强制性规定,提升为基于生活的自觉理念:把宗教性的神秘化,转化为人之常情,与伦理规范、心理欲求融为一体;把对于神的盲从,变为对人性、对自己的服从。这样,就使礼具有了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李泽厚认为,这一点“正是仁学思想和儒学文化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兴”是说《诗》有感染情感的作用,“观”是说《诗》有认识作用(“风俗”是社会方面的知识,“鸟兽草木之名”则是自然方面的知识),“群”是说《诗》有沟通思想感情的作用,“怨”是说《诗》对于不良现象有讽谏的功能。 微子第十八 你与其跟随躲避世人的人,何不跟随躲避世道的人呢? 笔记:躲避世人和躲避世事的区别是? 子张第十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在社会基本没有变动的古代,知识与经验几乎没有更新,因此,尊重老人包含有继承他们知识与经验的含义在内。尤其在书写、传播工具很不发达的原始时代,它的意义更为重大。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儒家所提倡的那一套“孝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 在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中,好的事情会附会到德行高尚者的身上,坏的事情会附会到德行低下者的身上。这样,好的愈好,以致好到不近人情的地步;而坏的愈坏,乃至头顶生疮、脚底流脓。殷纣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据顾颉刚《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载《古史辨》第二集)的考证,在周代文献中,纣只是个酗酒的糊涂人;到了春秋战国之际,他的罪名“骤然加增得很多,而且都是很具体的事实”。从这一点推开去,还可以认识到,儒家所讲述的历史都是伦理化的“历史”,不仅桀、纣那些独夫的坏处不如他们所讲的那么厉害,而且尧、舜之类圣人的好处也不如他们所讲的那么厉害。 尧曰第二十 予小子:上古帝王自谦之辞,下文的“予一人”与此相同。 来自京东读书 for Android 导出于 2020-01-31 2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