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
2019年8月2日 在自习室,周围皆是为考研备战之人,冷气令人瑟瑟发抖
今日看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看到以下一段: 如果有人大声疾呼“名誉高于生命”,其实就等于说,人的生存和安适是无足轻重的,他人对我们的想法才是首要的问题。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夸张的说法。 心中就明晰了之前一直隐隐约约的疑惑。中国人传统里面的气节、傲骨在叔本华的理论里是什么呢?所谓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古代圣人心中,道义是比生更重要的存在。而我目前所理解的叔本华的理论里,谈及幸福,只谈及人的自身、钱财和名誉等,没有对这中国古人的执着谈及半分,或许这包含在人的自身里面了。或是在其他我还没看到理解到的章节里? 古人坚持着原则,不屈于权势,不说违心话不办违心时,由此他们获得了清誉,为大众后入所知,更甚着获得了永世的名声。但这只是在外人看来,这种坚持对于他们本人来说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非这样做不可?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敬意还是什么呢?为了真理?气节究竟是个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