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文学就是人学
以前在初中课本里读到这些话,第一反应是好傲慢,把人当作顶端王者,当作一切的根本,这是何等的傲慢,而且无知,听起来对大自然、对宇宙没有丝毫敬畏。总结起来,听起来又傲慢又无知。
大一写作课老师讲到“文学就是人学”的时候,还拿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和雨果的《悲惨世界》举例,说前者这样的冒险小说写得再好也不如后者伟大,因为后者的主题够深刻、够具有人文关怀。我当时满震惊的,我以为不同的小说种类没有高低贵贱,只是不同类型罢了,没想到在“文学专家”“中文系老师”眼里,不同种类天生就有高下之分。
大一大二基本上就过着养老院学院看电影专业的生活,很迷恋科幻片,但没想到高分科幻都不过是披着科幻的皮,内核还是在讲人类之间的爱、或是批判性现实主义。比如《汉江怪物》,真正的怪物才不是那头实验室里跑出来的怪物,汉江怪物不过是照妖镜,要照出的真正怪物,乃是人性之恶。当时我有点理解,好的文学作品、好的电影作品要有人文关怀、要有深刻的主题、要讲好“人的故事”。后来的《星际穿越》也是如此,我很爱它,第一次看非常震撼(可能一半原因是BGM太厉害了),最近重温的时候震撼感削弱了大半。
所以后来再看科幻片,总觉得不得劲。人们总是延伸自己人类的感情到外星生物上,好像它们应该跟人类一样,有一样的七情六欲,遵循人类“你不犯我、我不犯你” “我之所以伤害你们人类,一定是你们人类做了不好的事情,所以我要报复”。作者似乎非常刻板地在遵循着一些写作规则,比如要给人物设置动机,这样才自然、不生硬。但这样就非常的predictable,外星人也是人,跟我们人类一样的人,这样就几乎不具备外星生物的未知性、神秘性。在我看来,这是最致命的缺点:因为我来看科幻就是来猎奇的,就是要跳脱人类社会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哪怕是脑洞大开的未知世界;现在你又告诉我,科幻就是个皮,内核还是人类社会的悲欢离合,真的没劲。让我觉得这些披着科幻皮囊的“人文关怀”作品,都是很软的软科幻,真的很没意思。其它作品都可以按照套路走,科幻作品不可以,我觉得“人”的成分越重,就越没劲,我想看的是宇宙弘大神秘莫测人类渺小沧海一粟的一面,而不是老掉牙的人定胜天的故事。
外星人一来地球就提莫地会讲英文,还扯什么拿了个翻译器。翻译的前提是,对目标语有系统的研究,呵呵,“消灭你,与你何关?”的底气哪儿去了。人类会听见蝼蚁对我们发出的求饶吗:“噢,求求你了,不要踩我们,你这一脚下来,我们全家都会死” “噢,求求你了,要踩就踩我吧,不要踩我的兄弟姐妹们他们都是无辜的” “噢,求求你了,发发慈悲吧,我们是如此弱小,你是我们的神,赐予我们食物,神啊你发发慈悲听听我们的呼唤吧” ——人类什么都不会听见的。
直到偶然一次机会听到梁文道讲《索拉里斯星》,才发现,这个不受人类意志转移、毫无预测性、脾气古怪变幻莫测的星球,真是神秘极了,比较接近我理解中的科幻作品:就是要那种“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宇宙有其运行法则,每个星球也有其运行法则,与你们人类无关 的宇宙冷漠感、神秘感。
末了,加一句,《索拉里斯星》硬说也可以说“文学就是人学”,人在宇宙和外星面前的弱小、无知、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