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
一本好书翻开的每一页都是精华。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叫《社会性动物》的书,该书被称作“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描写的是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用科学严谨的实验论证,但描述起来通俗易懂。每一个人举止的背后包含的都是“社会影响”,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关键,但我们又对社会心理学了解多少呢,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会不经意地有这样的想法“那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他们还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发现它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这就是人类的“事后聪明偏差”,这种偏差指的是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观测能力。书中更有许多专业的知识,如说服的边缘路径和中心路径,社会认知,定型,基本归因错误等等。我在这只是举了其中的一点来说。
这本书对我地启发有许多,应该是要做成满满一页的思维导图的,我偷懒没做,只是来写篇日记表达我对其中的一些想法。比如关于自我辩护这一章,我们每天都要做许多决定,包括我们应对他人的回答等等。人们不喜欢看到或听到与自己所坚持的信念或愿望相冲突的事情,假如一个吸烟者努力戒烟但是失败了,此时他产生失调,他便会降低自己对吸烟危害性的认识,认为吸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糕。认知失调无处不在,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他,我们便不可能承认自己的失误,我们会隐瞒他或者更糟的是将它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关于小孩是对我启发不少,书中选择了一个不太重要的方面并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了——玩具偏爱。对孩子们最喜欢的那个玩具做出轻微警告和严重的威胁,并且告诉他不能玩这个玩具,然后孩子们可以随意玩耍,几周后发现那些收到过轻微威胁的孩子们,绝大多数拒绝去玩那个玩具,而收到过严重威胁的孩子们,绝大多数会去那个玩具。这是由玩于,所受到的威胁不严重,所能找到的外部理由越少,而就更需要去寻找内部理由。为人们提供构建自身内部理由的机会,是向建立个人持久价值体系迈出的一大步。当今社会,我们努力地想要让孩子少看电视,多写作业,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往往不能和孩子较好的相处,太严厉的惩罚只会导致增加孩子们的外部失调,而并非孩子们内部的想法,所以或许轻微的惩罚更有效。人都会为减少失调而自我辩护,我们是如何形成自我防卫和减少失调的倾向呢?肤浅地了解并没有多大的用处,书中做了更详细的解释。
这本书在最后一章还专门写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还需要很多注意的地方,关于实验的设置需要有条件,随机分配,要用科学的方法等等,无不展现出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我也见识良多,感触颇多。在这本书中,我学会了最重要的知识就是要全面的看待问题,不能一概而就或者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我也是半个科学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置实验、总结实验这四个步奏真的是在哪都能用上。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社会交往中,这本书对我的启发真的不只一点点,今后这本书必将常在我身边,常读常新。同时让我认识到了人类在科研工作面前的渺小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