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苦恼人的笑》

谈谈《苦恼人的笑》:
“望着我,望着我,你那诚实的眼睛”歌曲:诚实的眼睛。
还是老电影有生命,有揭发人性和对吐露生活无奈的艺术张力,这样的告白是深深的扎在心底,让我怎么能不和他们共鸣呢。哪怕是不同的年代,但是,我们都是活在自己的单纯里,都有一颗童心,在被人的眼里被觉得是不识时务,冥顽不灵,甚至是一个傻瓜,是一个疯子。昨晚我睡的很迟,因为我在看些老电影,我看了《苦恼人的笑》,这是一部有灵魂,有生命,有思想的电影,连背景音乐都是那样的好听,看了哀伤,听了感慨,仿佛,我们都是一个时代的沦落人。都需要诚实的环境,却偏偏被剥夺了诚实,剥夺了善良,被强行的扭曲了人格和底线。
电影的故事背景已经是文攻武卫的末期,当时所谓的阶级斗争还在如火如荼,主人公是一个有良心的报社记者,他被安排到报社工作,遇见了自己的老同学,也是自己的同事,而自己接替的工作岗位,以及连换了好几个人,都因为他们顽固,不肯同流合污,不肯造假说假话,所以被踢出局。大多数人面对丑陋而滑稽的场面,一般是选择默认,附和,记者面对着像总编的阿谀奉承,老同学、老婆的随波逐流,宋书记的作威作福,欺世盗名,他的生活陷入了矛盾而复杂的心理当中。他目睹了品格优良的教授被所谓的考试给欺凌,哪里是什么知识考试,分明是一场阴森的批斗,人生攻击。在宋书记的眼里,这些教授是书读的越多人就越反动,对他们不能信任,不能怜悯,不能同情,不过是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而已。正如他叫嚣的“什么科学不科学的,斗争就是科学”,这些人满脑子里就是斗争,似乎只有斗别人才能证明自己的路线是正确的。
苦恼不已的记者最后想到自己的老师,于是便拜访他想听听他的意见,就在他看到老师的时候,眼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对外面彻底的绝望,死心,只能被桎梏在家里,和妻子一块读着鲁迅的书籍来打发时间,老师疯了,可是他的疯不正是那个只能说假话的环境刺激成的。他们只能拿着鲁迅的书发起了牢骚“是啊,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记者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他觉得一个记者就应该说真话,实事求是的写东西,可偏偏大局和形式不允许他这样做,真的是“想写的不能写,不想写的偏要强迫你写。”老同学总是对其苦口婆心的规劝,他是一个很见机行事的人,他对所谓的真话不以为然,对局势发展,未来命运也不关心,他只求警惕现在,好好的保护自己,活过当前。他更一针见血的道出了记者的本相“告诉你,记者的职责,永远是上面怎么说,你就怎么写,不需要什么信仰,更不需要什么灵魂。”
记者实在是不想写对他人落井下石的稿子,最后他只好装病,并且得到医院一个好心人的帮助,给他开了两天的病假条。但是,危机并没有结束,就在他拿着病假条去找请示的时候,书记的大门外被人贴满了大字报,炮轰他们在造假新闻,老同学更是道出了内部有人勾结外面干的。原本已经安静的心灵,却因为读了很多来信后,让记者更是坚信自己的理念,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这些来信里无不是谴责报社颠倒黑白,记者甚至兴致勃勃读起了他们的来信,却不巧被书记和总编给听到了。于是,老同学为了自保,直接揭发他是装病,面对大家的质问,记者说出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狼狈为奸的真话。宋书记笑里藏刀的样子,一边表示不会报复,不抄家,不抓人,结果还是安排记者的老同学亲自带队抄家,抓人。在这样的年代里,一切友谊,善良,信仰,灵魂都是摇摇欲坠的,昨天看起来像个人,可能现在就是一个鬼,在互相保命的时候,人和动物是这样的相似,疯狂撕咬,绝不留情。
电影中的记者是个好人,至少他可以勇敢的思考是非,敢把内心的真话说出来,他绝不是那个附和去赞美皇帝新衣的人。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报社和宋书记一伙人,在阴风习习的殿堂里,对说假话的人大是表扬,对说真话的人百般虐待,甚至要强迫记者加入他们。梦境里那些吃人的嘴脸,纳粹的姿势,记者因如实说真话被捆绑,无不是在批判一群把天下弄得乌烟瘴气的流氓。这电影我已经是第三次看了,最早一次看还是在福州,那个时候我也很狂热,也读鲁迅的书,也看不惯虚假和丑陋,所以我经常被人诽谤和污蔑,也经常被弄得失业,最后是一怒之下去了北京。或许我们都无力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可以保持着一丝正经,斯文,一点对他人的怜悯,同情,一些对罪恶的厌恶,懂得避开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