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7 起跑线
感觉真的很神奇,印度电影现在在我的观影排行榜里碾压国产电影。虽然我真的很不能理解宝莱坞式的歌舞,虽然印度语听起来还是会很别扭(没泰语别扭),虽然剧情通常套路,但是,就是觉得拍得好。
每次看完这种现实题材的片子,总会想到,为什么我国拍不出来这样的电影?韩国有熔炉,有82年生的金智英,甚至电影能够推动立法;印度也有起跑线这样的关注教育平等的电影,有摔跤吧爸爸这种关注女性地位的电影,整个拍摄也很成熟。我国倒也不是没有,药神很好,少年的你也行,最近的误杀也不错。但是从数量上以及表现力度上显然不及。
整个大环境来说是这样的,咱们已经不怎么说大实话了。要说也只能在没啥人的地方小声说。电影电视有审查,出书要审查,报刊杂志也得正能量些,合理适度批判。我简直不敢想象原来十几年前我们的国产剧里还有光明正大的同性恋。总之结果就是电影时常换档上映,书呢该删的删的差不多了,所有文艺作品政治觉悟高度一致,一致到有点无聊。
当然不是所有都这样的。我也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放的比较宽了。(当然看跟什么时候比)但是我时常就在想,你说咱们总是要求着真正的艺术自由,这对我们来说究竟是好是坏,谁占比更多呢?自由当然是好事,是人类的权利,如果在创作上都没有自由那也就不必要创作了。自由的作品能够唤醒某些人内心的麻木,就好像鲁迅大大一样。但是某一些现实的反映,某一些大实话,总会让一些判断力不强的人跟着走。就连廊桥遗梦这种我个人觉得已经足够正常的电影也有人觉得是在鼓励婚外情…然后什么离婚率大涨…不论他们是出于什么理由,看了电影幡然醒悟发现自己应该去寻找真爱而不是将就,还是单纯一时冲动以为自己在将就,大批人离婚还是一个很可怕的社会现象。总有人错误理解某些东西。不过我突然在写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要是因噎废食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因为可能导致的“动荡”就拒绝自由,那我们可能已经是被“体制化”了。然而你说要让国家承担任何“动荡”的风险,那也是不现实的…所以矛盾就这么一直存在着,而且可能会一直存在。
我想起之前《八佰》的一些事。电影不能这么搞。不能彻底沦为一种工具。不能让其丧失审美价值或者现实意义而只是一种样板。然而说这么多有什么用呢,还不就是一个愤青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