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wa艺术|LOVE波点 草间弥生
“于轻柔的哀伤中,鲜红的唇紧闭,我流下的不是眼泪,啊,而春天已逝,春天已逝”-KUSAMA Yayoi
前卫艺术家、小说家。
1929年生于长野县松本市。
1948年于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学习日本画。
1957年赴美留学。
1973年返回日本创作小说,并在东京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1990年代中期,从事户外装置立体艺术的创作。
1993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中代表日本举办首次个展。
1998~1999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等地举办巡回回顾展。
2009年开始《我永远的灵魂》系列作品创作。
2011年在伦敦举办巡回回顾展。
2016年度荣获日本文化勋章,日本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她有过“惊世骇俗”“声名狼藉”的恶名,也曾在令人满足的“观众体验”中消弭,如今草间已是90岁高龄,公众已认知她是一个无害、可亲甚至可爱的艺术家形象。并被Art Newspaper评选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艺术家”。
她幼年患有奇特的空间强迫性神经症,常被花纹图案充斥脑中空间,她通过描绘出这些恐怖的意象以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用绘画“对抗如此多的幻觉、恐惧和焦虑以及无法估量的生活”。她凭借卓越的艺术天赋,游走于绘画、雕塑、版画、装置、行为艺术和文学等众多领域,艺术对她而言是一个治愈自身心灵的方式,也是战胜自身恐惧的方式。

她的作品常以亮丽鲜明的色彩喷涌,幽默感的童画又似通往神灵异界,在让人联想到食虫花的邪恶同时,又于私密中蕴藏某种温暖又休闲的意象,给人以某种隐秘的战栗的官能印象,像这样将两面性共存于同一件作品之中。草间表示,恶魔既是自己的敌人,同时也是战友。在这位天才画家创作的深层,潜藏着许多谜团一样的思想,她所展现的作品将她纷繁的内心世界和尖锐的社会议题和她的个人哲学联系起来,是一位有争议有深度却一直有趣的艺术家。在她的作品里能让人体会到一个极为惹人喜爱却又令人隐隐不安的世界。

日本对于草间弥生来说“这个国家过于狭小、卑微,封建思想浓厚,对女性的蔑视随处可见。”女王童年的原生家庭父母不合,她因此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在她19岁插班进入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学习日本画时,因为受到学校严苛刻板的教学方式和强调人际关系的体制感到窒息。她否认自己的艺术受日本的影响,抵制母国的某些社会文化,同时,一度将吸引公众关注当成她的重要任务、轻巧地回避具体的社会议题 ,她的作品成功可以说是归功于艺术家的一片纯挚本心,也可以说是她擅长使用“文化资本””文化精英主义“的概念,迎合人们自拍和心理,熟知参观艺术展的首要目的是拍照晒图,是为了让我们看起来更时髦、更有吸引力。而她很擅长通过作品展有意无意地为人们提供这样一种可以透露出"好品味"的平台和媒介。

艺术和当今的教育一样,以各种套路和名目,各种形式商业化,在当下这个名声和财富高于一切的时代,对商业全面宽容的时代,艺术和教育的总趋势的共通性变为“是为了取悦,而不是为了战斗”。我们在顺应和顺从这个世界,是其中热烈的一员,同时也在内心的某个角落固执着某种坚持,不甘被全质同化。艺术的价值变成各种观念的阐释,艺术品的价值变成营销团队的宣传和言说,任何一个行为或工业品都可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只要艺术家能够找到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理由。机场还是商场,凭空创造一个概念、靠美轮美奂的场景吸睛的“网红展”大行其道。

笔者早已卸下了对艺术品的思考,深知此生无法在艺术智识上取得成就,但对草间弥生却认为值得去了解,了解她,或许是为了更了解生命 ,正如她自己所说:“肉体会变成尸体,人的生命终将结束,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但我创作的无数作品却可以留存下来,并带着极具个性的色彩独步于世,一直向全世界的人们发出信息。对艺术家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比赛,艺术家的价值也由此而决定。”
春天已逝,或许是那一种春天已逝,但我们或许应该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另有无数种样貌的春天来临。2019年盛夏已至。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若有转贴需求,请来信讨论。转贴时禁止修改内容和标题 ,须保持所有连结,禁止商业使用,并且必须注明原文标题 ,链接及作者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