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调阴阳》读书笔记
我执硬掉的人,也就会变成“无论他智商如何之高,学问如何之丰富,但你只要一听他讲话,就会感到无聊得要死”的一个人。因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无聊”,是在于他的信念是可以新陈代谢的,所以映入他眼中的一切,都可以带给他启发、让他得到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能力越好的人—当然是要靠练《齐物论》丧我法啦—你越会觉得这个人说话很有意思,就是是家常琐事,他讲起来,你会觉得他的话语中有一种清新的悟性,让人能以不一样的角度看待世界。
读后感: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就会让人感觉虽然是家常琐事,还是给人一种清新的悟性,让人能以不一样的角度看待世界。听徐哥哥讲话,就会感觉“没意思、没意思、无聊、无聊太无聊。”看来他是一个我执硬掉的人。所以,我想,最重要的事,人生不要动到令自律神经紧张的那三条(代偿、失志、和后味不好的人事物一直混)。看来我就是动到了和后味不好的人一直混,改掉。
可是我执硬掉的人,他一件事情讲半天,你还事会忍不住要问他:“……所以呢?”他虽说了一个故事,但所有的故事的重点,都在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可是因为这个人的信念结构无法改变,他不管遇到大事小事,总之学不到任何长进或领悟,所以他所有的故事,就只是一件事情的报道,没有任何意义或启发可言。自然会让听的人感到无聊得受不了。
《庄子》说:有为则亏。如果我们去烫个新发型,存粹只为自己高兴,别人有没有注意到都无所谓,我自己爽到就好了。但如果我们的新造成,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别人若是没注意到,我们心里就难免失落了。这种事情,真的不能“刻意”而为的。
那么,如果我们是为了符合外在社会的价值观、甚至是已经内化成我们人生观的某些标准,而去努力成为一个优势角色“表演”给他人看,其实,我们是有所为而为的,对于完成这个表演之后的反馈、这个角色会如何让我们有所得的种种,我们打一开始,就是有意识无意识地期待着、算计着的。于是,一旦有人对我们的努力不赞扬、不肯定,我们就不高兴了。
孔子教学生要“人不知而不愠”,从这句话,你也晓得:孔子的学生,大多都是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就会愠怒之辈了。孔子的这句话,若给一个真小人听到了,他一定会觉得好奇怪:“我做我爱做的事情,爽我自己的,正是不爱别人来打搅。你不理我,我乐得很呢,和怒之有?”
而实际生活中,这种努力会导致更不可爱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为自己经营出来的强势角色,是他牺牲了许许多多更喜欢的事物而换来的,这个人,最有可能的结果,会变成一个“规矩很多、指责很多”的人——某个不可爱的人。
前面也讲了,不实念波会产生辩论冲动的。
一个不是真心想成为社会精英的人,如果硬地成为一个社会精英,他就会不断地说服自己,合理化自己的选择,时不时要告诉自己、告诉别人:“我现在这个样子很好、很幸福!”
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硬逼着自己成为一个不快乐的正人君子的人,他的辩论冲动,更会时不时就波及他人:凡是他看到有人不像他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压抑自己,他就会觉得对方“不上进、不努力、堕落”!而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看的顺眼对方。因为他的这条成功之路,他走得太辛苦了,付出很多极不愉悦的代价,他已深深相信,人是不可能“不牺牲”就直接幸福快乐的。于是,那些直接就幸福快乐的人,于他而言,变成了极其不合理的存在,以他我执的立场,这样的一种存在,是极具威胁性的,一定要把它消灭掉才好。
他先学会对自己残忍,然后,把这种残忍当成正确的人生观再推广出去要求他人。于是,跟他近距离接触的人,就会时不时被他“说教”或者被他电了——当然,他也会自我美化一下,会跟对方说:“我劝你是为你好,你这样鬼混下去不行的……”之类之类的。
读后感:这不就是老高与佐佑的矛盾的根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