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与野史
所谓正史与野史,并不是真史与假史的区分,也不是官方认证与不认证的问题,而是史书作者在各自所处地位上的不同,即在朝供职的史官或官方机构编著的史书称为正史(分为国别史和地方史,即国志和地方志,譬如《三国志》等就是国别史,《华阳国志》等就是地方史),无所谓什么官方认证不认证;在野治学的史学家或民间作者编著的史书称为野史(同样分为国别史譬如《汉晋春秋》和地方史譬如《晋阳秋》),也无所谓什么官方认证不认证。
事实证明,正史的记载不一定都是真实的,野史的记载也不一定都是虚假的。由于正史客观上存在为尊者避讳的潜规则,所以其记载就不一定都是真事,而由于野史著作的无所忌讳,才有可能据实直书、记载鲜为人知的事件,乃至成为“直书典范”,其真实性反而强于正史,况且野史有时也是正史著作的史料来源之一,并对正史过于简略或不明确的记载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对正史错误的记载和不准确的记载有着重要的裁正作用,譬如习凿齿《汉晋春秋》、裴松之《三国志注》(即《裴注三国》)就是补充陈寿《三国志》、裁正唐修《晋书》的例证。







不能说在野治学的史学家和民间作者所写的历史都是假的,而在朝供职的史官和官方机构所写的历史都是真的吧?大家说说看,易中天撰著的《中华史》是正史还是野史?易老不是在朝供职的史官,只是个在野治学的教授,所写史书又非官方机构授权而作,纯属个人史学行为,自然只能是野史,能说该部野史所言事件都是虚假的吗?有人说,正史不一定够正,野史却一定够野,但即便再够野,也未必是虚假的。



所谓《晋书》美化了司马懿,《资治通鉴》美化了诸葛亮之类,纯粹就是笑话,因为这类问题所涉及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美化与丑化的问题,而是著作时所选史料的来源问题——《晋书》是唐朝人修撰的,《资治通鉴》是宋朝人编纂的,但关涉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战事的原始材料是从哪里来的?不都是来自于三国的曹魏、蜀汉和司马氏的晋朝,还能是来自于外星球吗?
综上所述,正史所载未必真,野史所传未必假,且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又都有两种主要的编写创作体裁,即两类主要的编撰体例:纪传体和编年体。前者是以人物为中心并以事件分类,横叙历史,后者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轴,纵叙历史。《汉书》、《三国志》、《晋书》、《唐史》、《宋史》等所谓二十四史,为纪传体正史,《魏略》等为纪传体野史;《资治通鉴》、《中共党史》等为编年体正史,《汉晋春秋》、《中华史》等为编年体野史。






